高耗能企业纳入碳交易政策
2025-01-20
阅读:0
暂停近7年后,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CCER市场)今年1月宣布重启,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互补衔接,我国碳市场正式开启“双轮驱动”。
绿色低碳转型背景下,碳市场被视为以较低成本实现全社会降碳的政策工具,通过为碳定价,开展碳排放权交易,按照“污染者付费”原则,将排放的负外部效应内部成本化。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武汉市双碳产业研究院秘书长齐睿表示,碳市场接连迎利好,带动碳价持续走高。CCER市场重启后,交易量整体活跃;加之继3月就铝冶炼行业碳排放核算核查征求意见后,水泥行业相关工作也陆续展开,释放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碳排放配额需求增长信号,碳市场热度整体增加。
今年年初,《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正式发布,首次以行政法规形式明确了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制度,全国碳市场建设有了详细指南。随后,生态环境部就《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指南 铝冶炼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指南 水泥熟料生产》公开征求意见,碳市场扩围进度加快。因此,尽管全国碳市场第二个履约周期已于去年底结束,碳价依然呈整体上涨态势。
在齐睿看来,目前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价格发现机制已初步形成。短期内碳价走高可能会增加重点控排企业成本压力,但从长远看,较为稳定的上涨预期将促进企业开展减排工作,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多位专家表示,碳市场形成的碳价,为开展低碳、零碳、负碳技术等气候领域投融资、碳资产管理等活动形成了基准价格参考。同时也会推动相关行业加大减污降碳项目投入和科研创新力度,促进全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加速低碳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