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这个零碳工厂市级申报,我可是忙活好一阵子!今天就跟大家伙儿唠唠,我是咋一步步走过来的,希望能给想申报的朋友们一点儿启发。
我是两眼一抹黑,啥也不懂。后来才知道,这绿色工厂,还分国家级、省级、市级。咱这回要报的是市级的,那就得把市里头的政策文件啥的都找出来,好好研究研究。
我记得特清楚,当时我翻遍深汕区政府的网站,还真让我找到相关的申报通知和指南。里头把啥是零碳工厂、申报条件、流程、需要的材料,都写得明明白白。这下,我心里可算有点底。
光看文件还不行,还得摸清自己家工厂的底子。这碳排放到底有多少,能源都用在哪儿,哪些地方还能再省一省?这些都得有个准数。
我带着厂里的几个技术骨干,把厂区里里外外都走个遍。车间、仓库、办公室,一个角落都不放过。我们把所有的用电设备都列个清单,还详细记录它们的功率、使用时长啥的。那段时间,我们天天对着电表、水表,算来算去,就为搞清楚每一度电、每一滴水的去向。
我还找个专门做碳排放核算的机构,让他们给咱厂做一次全面的“体检”。他们用专业的仪器和方法,把咱厂的碳排放量算个清清楚楚。这下,咱的家底算是彻底摸清。
底子摸清,接下来就是对症下药。我和厂里的工程师们开好几次会,大家伙儿一起出主意、想办法。我们根据核算结果,定一个减排目标,就是要在一年内把碳排放量减少15%。
为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制定一系列的措施。比如说,把厂里的老旧设备换成节能型的,把照明灯都换成LED的,还在厂房屋顶上装光伏发电板。这些措施,都是根据咱厂的实际情况量身定制的。
光说不练假把式,措施定好,就得赶紧行动起来。在改造的过程中,我特别注意留下各种“证据”。
比如说,设备更换前后的照片、能耗对比数据、光伏发电的记录等等。我还专门弄个文件夹,把这些资料都分门别类地整理因为我知道,申报的时候,这些都是证明咱实实在在做事的“铁证”。
这零碳工厂的申报,可不是一锤子买卖。要想长期保持“零碳”状态,还得不断改进。我们建立碳排放监测系统,每个月都要对碳排放数据进行分析。要是发现哪个环节出问题,就立马想办法解决。我还鼓励员工们多提合理化建议,一起为节能减排出一份力。
我还特别留意看那些申报成功的案例,学习人家的经验。然后结合自己厂的实际情况,不断优化我们的方案。
整个申报过程,真是既忙碌又充实。现在想起来还挺有成就感的,这不仅仅是为通过审核,更是真真切切为环保做点贡献。
对,申报过程中,还拍个视频5月21日.mp4,记录整个过程。
特别提醒: 申报成功可不算完! 这零碳工厂创建是个长期的活儿,可不能拿证就松懈。得持续保持碳减排,要不然,这证书可就保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