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老琢磨这个“零碳工厂”的事儿,特别是济南这边,说是到2025年要有大动作。正好我自个儿也捣鼓过一阵子,就跟大家唠唠我当时是咋一步步摸索着办这事的,全是土方法,不一定对,就是个实践分享。
一开始听到“零碳工厂”,头有点大。感觉挺高大上的,不知道从哪儿下手。我就先自个儿上网扒拉信息,看看国家和省里、市里是啥政策风向。果然,搜到不少文件,都在说“双碳”目标,要搞绿色发展,还要建啥“零碳园区”、“零碳工厂”试点。
我琢磨着,这“零碳”大概意思就是工厂运营起来,产生的二氧化碳之类的玩意儿,得想办法自个儿给它“消化”掉,或者用各种法子减到几乎没有。这服务,估计就是帮着工厂达到这个目标的各种支持,技术、咨询、改造啥的。
光想没用,得动手。第一件事就是得弄明白,我这厂子到底排多少碳?碳都从哪儿来的?这就得做个“碳足迹”评估,跟人体检似的。
这一步挺繁琐,得把各种数据收集全乎。我当时是拉着负责生产、后勤的几个伙计一起弄的,对着单子一条条捋。
摸清家底后,就知道劲儿该往哪儿使。减排不是一蹴而就,得找突破口。
这一步是核心,也是最花钱、最费心思的地方。得根据自己厂子的实际情况,找性价比最高的方案来做。
自己闷头干肯定不行,很多东西咱不专业。这时候就得找外援,也就是所谓的“零碳工厂服务”。
这块我的经验是,多问多比较,找那些既懂技术又解本地政策的,沟通起来顺畅点。
做这么多,效果怎么样?得有数据说话。日常的能源消耗、排放数据得一直记录着。
定期(比如每年)重新核算一次碳排放量,看看采取的措施有没有效果,离“零碳”目标还有多远。这就像开车看导航,得知道自己走到哪儿,下一步往哪儿开。
零碳不是终点,是个持续改进的过程。技术在进步,政策也在变,得不断学习,不断优化。比如,等以后氢能源啥的成熟,没准又能有新的减碳路子。
搞这个零碳工厂,初期投入肯定少不,得有心理准备。但长远看,节能降本、提升企业形象、符合政策导向,好处还是多的。特别是现在国家和地方都有补贴政策,得去解清楚,能申请的尽量申请,减轻点负担。
这事儿不是老板一个人的事,得全员参与。得让每个员工都明白为啥要这么干,怎么配合。比如随手关灯、合理使用空调、做好垃圾分类这些小事,都需要大家养成习惯。
到2025年,估计济南这边对零碳工厂的要求会更明确,相关的服务体系也会更完善。我的经验就是,早点动手研究,一步步来,别等政策强制再着急忙慌。先摸索着把基础打后面跟进就容易多。
以上就是我自个儿捣鼓零碳工厂服务这点不成熟的实践记录,希望能给大家提供点参考。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互相交流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