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我们厂搞这个零碳工厂的事儿,也不是一天两天。最早就是觉得,这环保查得越来越严,能源成本也噌噌往上涨,老路子肯定走不长远。再加上威海这边也开始提这个,说什么试点,绿色发展啥的,我们老板就动心思。
大家对“零碳”这俩字儿都挺懵的。听着高大上,具体咋弄?我就被派去先摸摸底,到处打听,看文件,看人家别的厂是怎么做的。才知道,零碳工厂,简单说就是要让厂子生产过程中,排出去的那些像二氧化碳之类的温室气体,尽可能地少,最好是零。 少不的那些,就得想办法通过别的途径给它“抵消”掉,比如搞点绿化,或者买点啥“碳信用”之类的。
摸清楚大概方向后,就得定个小目标。我们当时合计着,一步到位肯定不现实,先定个到2025年的阶段性目标。比如,能耗先降多少,可再生能源用上多少比例,碳排放总量要砍掉多少。目标不能太虚,得能算出来,不然就是一笔糊涂账。
定目标,下一步就是彻底盘点家底。我们请专门的人来厂里,从用电、烧煤(我们以前还烧点)、跑运输,到生产线上各种设备,犄角旮旯都查一遍。把我们一年到底用多少能源,排多少碳,算得清清楚楚。这个过程挺繁琐,但没有这个基准数据,后面做的所有努力都没法衡量效果。
有基准数据和目标,接下来就是最关键的环节:规划具体怎么干。我们开好几次会,大家一起琢磨:
计划定,就得真金白银地投钱干活。换设备、上光伏、改工艺,一项一项落实。 这个过程真是挺折腾的,涉及到生产调度、资金安排、员工培训,有时候为安装新设备还得临时停产几天。但看着能耗一点点降下来,心里还是挺有成就感的。
比如我们那个光伏项目,从选型、招标、安装到并网发电,前前后后忙大半年。刚开始还担心效果不后来看到电表数字蹭蹭往下掉,心里就踏实多。
干活,不能光凭感觉说效果我们建立一套内部的能耗和碳排放监测系统,定期收集数据,跟之前的基准比,跟定下的目标比。看看哪些措施效果哪些还需要改进。这个数据也得留以后可能需要第三方来核查认证,证明我们确实是“零碳”或者“近零碳”。
碳足迹核算这块儿,挺关键的,得搞明白怎么算,哪些要算进去,标准是我们也是一边学一边干。
威海这边搞零碳工厂,我们算是起步比较早的一批。整个流程走下来,就是先认清形势,定好目标,摸清家底,规划路径,动手去干,还得盯着效果,不断调整。到2025年还有段时间,我们现在还在持续优化,争取把目标完成得更这事儿不是一锤子买卖,得长期坚持下去才行。
这就是我们厂大致的一个实践过程,说得比较糙,希望能给同样想搞这个的朋友一点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