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们厂里也在琢磨这个“绿色工厂”的事儿,特别是常熟市级的这个。刚好我前段时间自己去摸索一下,跟大家唠唠我这实践过程,看看这最新的条件到底是咱们自己掂量掂量行不行。
就是听说有这么个政策,感觉挺高大上,对企业形象也我就自告奋勇去打听打听。就是上网扒拉信息,看看官方有没有发布啥文件。找一圈,零零散散的,大概知道这玩意儿分国家级、省级、市级。咱们刚起步,肯定先瞄准市级的嘛感觉门槛低点。
接着我就开始找具体的“条件”。这玩意儿最关键,行不行就看这个。
摸清楚这些条件后,我就开始对着我们厂子自己“体检”。
法人资格、正常生产这些都没问题。关键就在环保和能耗这块儿。我就去翻翻我们之前的记录,找负责这块儿的同事聊聊。平时虽然也注意,但要完全按照“绿色工厂”那么高的标准,一条条抠细节,还真有点虚。
比如,能源管理体系我们有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资源利用率有没有具体的、能拿得出手的提升数据?固体废物、废水废气的处理是不是都百分百合规,并且有完善的台账?这些都需要实打实的证据,不是填个表就完事儿的。
还有就是申报材料。我打听到,这玩意儿要准备一大堆东西,各种报告、证明、数据,得专门有人花时间和精力去整理、编写。这又是一个不小的投入。
你说可行吗?
我觉得,这事儿得分两头看。
从条件本身来看,常熟市级的要求,对比国家级、省级,肯定是稍微宽松一些的,对于我们这种在地方上扎根的企业来说,目标更现实。只要企业本身底子不错,注重规范经营和环保投入,理论上是可行的。
但从实际操作来看,就得看各家企业的具体情况。像我们厂,就得先内部评估一下,看看短板在哪里。环保记录全不全?能耗数据有没有系统统计?有没有专门的人手来负责这件事?如果这些基础工作没做冒然去申报,估计也是白费力气,还可能因为材料不过关被打回来。
我个人的实践感受就是,这“绿色工厂”的牌子不是那么好拿的。它不仅仅是个荣誉,更是一个对企业全方位管理水平的检验。得实打实地在节能、降耗、减排上下功夫,并且把这些功夫都记录下来,形成证据链。
最终我们内部讨论的结果是,先把基础打扎实。对照着这些条件,缺啥补比如能源消耗的精细化管理得加强,废弃物回收利用得做得更到位,相关台账记录得更规范。等我们觉得底气足,再去尝试申报。不然,就是赶鸭子上架,效果不
大概就是这么个过程。希望能给同样在观望这个事情的朋友们一点参考。这事儿急不来,得一步一个脚印。先把自己的“内功”练再去想拿牌子的事儿,可能更稳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