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老有人问我,说抚顺这边搞那个“零碳工厂”服务,到底要投多少钱?这事儿靠谱不靠谱?正好我前段时间因为手头一个项目,自己去摸索一圈,今天就跟大家唠唠我自个儿的实践过程和一些看法。
一开始我也是听别人说,这概念挺火,又是环保又是政策支持的。我就想,这到底是个啥玩意儿?对我们这些做实业的有啥用?光听概念不行,得自己去弄明白。我就先在网上扒拉些资料,看看官方的一些说法,比如那个啥《辽宁省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和《抚顺市碳达峰实施方案》,文件倒是写得挺目标也远大。
光看文件觉得不接地气,我就托朋友找关系,去几个据说“有意向”或者“正在尝试”的厂子看看。不看不知道,一看感觉这事儿真不是嘴上说说那么简单。
我总结一下,要搞这个零碳工厂服务,或者说工厂自己要变零碳,主要得砸进去几样东西:
我去看的那几个厂子,有的是真想搞,但被前期投入吓退;有的是装点太阳能板,但主要是为形象或者应付检查,离真正的“零碳”还差得远;还有一个哥们儿,他厂子不大,自己掏钱搞点改造,结果发现电网接入、维护保养这些事比他想的复杂多,成本也没降下来多少,后悔得不行。
他跟我抱怨,说:“听着是挺美,政府也鼓励,但真轮到自己干,各种想不到的问题都来。钱花出去,效果没看到多少,还占用不少流动资金,你说我图”
靠谱吗?
要我说,这得分情况看。对于那些不差钱、规模大、有政府重点扶持的大企业,或者本身就是高科技、能耗相对好控制的行业,搞这个可能行,甚至是个趋势。他们有资本、有技术、有资源去折腾,也能承担试错成本。
但对于抚顺大多数中小型的传统工厂来说,我觉得现阶段要让他们大规模投入去搞“零碳”,难度不是一般的大。主要还是卡在钱和技术上。老板们考虑的是生存,是怎么把眼前的订单做怎么发出工人工资。你让他一下子拿出几百万去搞个短期内看不到明显回报、甚至可能增加负担的东西,他肯定犹豫。
“零碳”这个方向肯定是好的,对环境对未来都但从概念到落地,特别是要让普通工厂都能参与进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能光喊口号,得有更实际、更接地气的支持政策,比如降低改造成本的技术方案、更方便的融资渠道、实实在在的补贴和简化的流程。不然,对很多老板来说,这事儿就只能是“听起来很美”。
这就是我这段时间自己跑下来、看下来、问下来的一些实践感受,可能有点糙,但都是大实话。希望能给大家提供点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