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就跟大家唠唠我们厂里最近折腾的一个事儿——申报那个国家级的零碳工厂,主要是想搞明白,要是真弄下来,到2025年温州这边到底能给多少奖励。
这事儿得从上个月说起。老板不知道从哪听说这个“零碳工厂”的概念,感觉挺高大上,而且好像还有政策扶持,就叫我去摸摸底。特别是那个国家级的,听着就厉害,关键是想知道,这玩意儿到底值多少钱,就是那个奖励补贴。
我第一个反应就是,这“零碳”听着就悬乎,咱厂这生产线跑起来,哪能一点碳都不排?但老板发话,咱就得去办。首要任务,就是搞清楚这个“国家级”的帽子,在温州地面上,到2025年,具体能拿到多少真金白银。
我先是在网上瞎搜一通。各种政策文件、新闻报道看得是眼花缭乱。确实,国家在大力推这个“双碳”目标,各地都在搞绿色工厂、零碳工厂的建设。
这些数字看着都挺诱人,但问题是,这些信息五花八门的,有的是以前的政策,有的是别的省市的,还有的是“绿色工厂”不是“零碳工厂”,概念还不一样。关键是,针对“温州市”、“国家级”、“零碳工厂”、“2025年”这几个限定词叠加在一起,明确说奖励多少钱的文件,我愣是没找到一个准信儿。
后来我又托人问问园区管委会的朋友,他们也说现在政策更新快,国家级的项目,地方上怎么配套奖励,特别是具体到2025年的标准,可能还得等最新的细则出来。目前大家都是参考以往类似项目的奖励额度,比如那个国家级绿色工厂的80万,觉得零碳工厂标准更高,奖励应该不会低于这个数,甚至可能更高,冲着百万去的也不是没可能。
虽然具体的奖励数额还没完全定下来,但看着大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可能性,厂里还是决定先动起来。毕竟这种国家级的申报,不是一天两天能搞定的。
我们先是成立个内部小组,由我牵头,把生产、技术、后勤几个部门的头头都拉进来。第一步就是对照着网上找的一些“绿色工厂”和“零碳工厂”的评价标准,自己先摸排一下家底。
说白,就是要算算我们自己现在一年排多少碳,哪些地方能改进。比如设备能不能换节能的?厂房屋顶能不能装太阳能板?生产流程能不能优化减少浪费?这些都得一条条捋。
这过程挺折腾人的,各种数据要统计,各种方案要评估。还得考虑投入成本和回报周期,毕竟老板最关心的是这个。我们计划先从容易改的地方入手,比如照明系统全换成LED,加强废料回收利用啥的。
我们还在做前期的准备工作。一边收集各种能找到的申报资料和要求,一边在厂里推动一些基础的节能减排措施。虽然2025年温州对国家级零碳工厂的具体奖励金额还是个“薛定谔的猫”,没个准数,但大家心里都有个预期,觉得怎么着也得有个大几十万打底。
我们现在的策略就是,先按照最高的标准去准备,把能做的工作都往前赶。等到时候政策明确,咱就能第一时间把材料报上去。就算奖励没想象中那么多,这些节能减排的措施对工厂长期降本增效也是有好处的,总归不亏。
你要问我温州市零碳工厂国家级申报2025年具体奖励多少钱?我现在只能告诉你,准信儿没有,但风声是往高吹的,我们内部是按着大几十万甚至奔着百万的目标去努力的。等后面有更确切的消息,我再来跟大家分享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