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大家唠唠我们厂子在鄂州搞那个国家级零碳工厂申报的事儿。这玩意儿最近挺火,我们也跟着掺和一下,把我自个儿这实践过程说道说道。
就是听说有这么个“零碳工厂”的名头,还是国家级的,听着就挺高大上。我们琢磨着,这鄂州地方的企业,要是能拿个国家级的牌子,那不挺有面子的嘛就动心思,想去解解具体是咋回事。
我就开始到处打听,找相关部门问,也上网扒拉资料。这一看,嚯,好处还真不少,至少纸面上是这么说的:
琢磨这些好处, 我们就觉得,欸,这事儿可以搞!于是就召集厂里几个相关的负责人,成立个小破项目组,专门啃这块硬骨头。第一步就是摸家底,把自己厂里里外外都审视一遍。我们用多少电?烧多少天然气?生产过程中哪些环节碳排放最多?这些都得弄得清清楚楚,跟查户口似的。
接下来就是最折腾人的环节, 也就是回答那个问题:“容易过吗?”。我跟你说,真不容易!
是数据收集和核算。 这玩意儿特别繁琐。得把过去几年的能源消耗数据、生产数据、原材料使用数据全翻出来,还得用一套挺复杂的标准去算碳排放量。这过程,天天对着一堆报表、单据,头都大,算得是晕头转向。
然后是制定减排方案。 光算出来不行,你得拿出实际行动来减。我们就开始研究,厂房顶上能不能铺光伏板?那些老旧的、耗能高的设备能不能换掉?生产工艺有没有改进空间?这些方案不仅要技术上可行,还得考虑成本。毕竟大笔投入下去,也得掂量掂量。
接着是实施改造。 定方案就得干。装光伏板、换设备、调整生产线……这又是一段时间的投入和折腾,还得保证不影响正常生产,协调起来挺麻烦。
是准备申报材料。 这绝对是个体力活加脑力活。厚厚的一大摞材料,各种报告、证明、数据、图表,得按照国家的要求一条条准备齐全,不能有半点马虎。那段时间,我们项目组的人基本就是泡在办公室里,天天写材料、改材料。
整个过程下来,给我的感觉就是,这国家级的零碳工厂申报,门槛真不低,要求也挺严。 不是说你想报就能报,想过就能过的。得有实实在在的投入,看得见的减排措施,还有详实的数据支撑。专家评审的时候,那都是拿着放大镜看的。
所以要问我容不容易过, 我的实践体会是:不简单,得下真功夫。 但话说回来,虽然过程挺折腾,但搞下来之后,确实感觉厂子在节能降耗、规范管理这块儿提升不少。就算没评上(当然我们是奔着评上使劲的),这些改进也是实实在在的好处。对我们鄂州的企业来说,早点往这个方向努力,总归是没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