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大家伙儿聊聊我最近在搞的“零碳工厂认定”的事儿,坐标荣昌,目标是2025年能把这事儿给成。这玩意儿听起来高大上,但真要自己上手,那真是各种摸石头过河。
我就是两眼一抹黑,啥也不懂。啥叫“零碳”?怎么个“零”法? 排放量怎么算?一头雾水!所以第一步,就是疯狂找资料、查政策。我把荣昌区相关的环保政策,还有国家层面的“双碳”目标文件,反反复复看好几遍,总算理清个大概。简单说,就是要尽可能减少工厂的碳排放,实在减不的,就得通过其他方式来抵消,最终达到一个“净零排放”的状态。
我就开始着手摸底。我拉着厂里的设备、生产、能源等各个部门的负责人,开好几次碰头会,让他们把各自环节的能耗数据、排放情况都给我捋一遍。这不捋不知道,一捋吓一跳!各种各样的排放源,大大小小的耗能设备,真是千头万绪。
摸清家底之后,我就开始琢磨怎么“减”。这“减”可不是嘴上说说那么简单,得拿出实实在在的措施。我跟团队商量,先从最容易下手的地方开始。比如,把老旧的设备换成更节能的型号,优化生产工艺流程,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浪费。这些措施虽然见效慢,但胜在成本低,容易推广。
除“节流”,还得想办法“开源”。我开始考察一些可再生能源项目,比如太阳能发电、生物质能利用等。荣昌这边的光照条件还不错,搞屋顶太阳能发电是个不错的选择。我还联系一些环保公司,解他们的碳捕集、碳封存技术,看看有没有适合我们工厂的。
减排方案确定之后,接下来就是落地执行。这中间遇到不少问题,比如,有些设备改造涉及到停产,需要协调生产计划;有些新能源项目需要审批,手续比较繁琐;还有一些员工对新的操作流程不熟悉,需要培训。各种各样的问题,都需要一一解决。
在执行过程中,数据监测是必不可少的。我建立一个碳排放监测系统,实时跟踪工厂的碳排放情况。这样可以及时发现问题,调整减排措施,确保减排目标的实现。这些数据也是我们向政府部门申请“零碳工厂”认定的重要依据。
光靠我们自己埋头苦干还不够,还得争取政府的支持。我主动跟荣昌区的环保部门、发改委等部门沟通,汇报我们的减排进展,争取他们的政策指导和资金支持。政府对“零碳”这块还是很重视的,也给我们不少帮助。
我们的“零碳工厂”项目还在推进中,虽然过程很艰辛,但看到工厂的碳排放量一点点下降,心里还是很有成就感的。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下去,2025年一定能实现“零碳工厂”的目标!也希望我的这些经验,能给其他想要搞“零碳”的企业一些启发。记住,任何事情都是从0到1的过程,坚持下去,总会有收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