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大家唠唠我最近在阜阳搞零碳工厂市级申报的事儿,目标是瞄准2025年的标准。这事儿说起来真是一步一个脚印,全是汗水!
我对“零碳工厂”这概念也是一头雾水,就知道好像挺高大上的。所以第一步,我就是疯狂的搜集资料,网上各种查,什么“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看得我眼花缭乱。特别是看到“国家“双碳”目标”这几个字,感觉压力山大,这可是个大方向!
啃了几天硬骨头,算是大概摸清了个门道。零碳工厂,简单说就是在生产过程中,尽可能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然后通过一些抵消手段,最终达到“零排放”。听起来简单,做起来可就难了!
我就开始琢磨阜阳市的市级申报标准。这个最关键,标准都没搞清楚,那不是瞎忙活吗?我找到之前发布的类似文件,一点一点抠字眼,看看里面都要求些比如能源利用效率、污染物排放限值、清洁能源使用比例等等。
为了更清楚,我还专门跑了几家已经申报过的企业“取经”。跟那些负责人聊,才知道申报材料有多繁琐,各种数据报表、评估报告,简直能把人看晕。
然后,我就开始着手准备自己这边的申报材料。先是拉着技术团队,对工厂的能源消耗情况做了个全面摸底。用电、用水、用气,一样一样地统计,然后分析哪些环节能优化,哪些地方能改进。
又开始研究怎么引进清洁能源。阜阳这边光伏资源还不错,所以我们计划在厂房屋顶上铺设太阳能电池板。这事儿涉及到跟供电部门协调、设备选型、工程施工,又是一堆麻烦事儿。
我们还对生产线进行了改造,引入了一些更节能的设备。虽然前期投入比较大,但是长远来看,能大大降低能耗,减少碳排放。
在申报过程中,最头疼的就是各种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环保局、能源局、统计局,每个部门要求的都不一样,而且格式还不一样!为了应付这些,我专门找了个文员,每天就盯着这些表格,反复核对,生怕出一点错。
期间,我还参加了几次市里组织的零碳工厂培训会。听专家讲课,跟其他企业交流,感觉受益匪浅。也更清楚了我们跟先进企业之间的差距,明白了未来努力的方向。
经过几个月的折腾,申报材料终于准备得差不多了。厚厚的一摞,感觉比我的毕业论文还难写。提交上去之后,就是漫长的等待。
心里还是有点忐忑的。毕竟是第一次搞这种申报,也不知道能不能通过。不过不管结果如何,这回经历对我来说都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至少,我对“零碳”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为工厂未来的发展方向找到了新的目标。
我就等着的评审结果了。希望能顺利通过!就算没通过,也算是积累了经验,下次再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