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老琢磨鹰潭这边搞零碳工厂国家级申报的事儿,不少朋友也在问,说这玩意儿到底要投多少东西进去?靠不靠谱?正好我们厂子去年琢磨过,也实际跑了一段,我就把这过程捋一捋,给大家掏点实在的干货。
这事儿得先立项。不是说你想搞就能搞,得先让厂里头头脑脑都同意。我们当时也是开了好几次会,请了些外面懂行的人来给我们讲讲课,把这个“零碳工厂”是啥玩意儿,为啥要搞,大概要花多少精力多少钱,都摆在桌面上说清楚。老板得点头,这事儿才能往前推。
然后,就得摸家底。这可是个细致活儿。得把厂里从原料进来到产品出去,整个过程走了多少电、烧了多少气、用了多少水、产生了多少废料,都得弄得明明白白。特别是那些会产生二氧化碳之类的温室气体的环节,更是重点关注对象。我们专门成立了个小组,花了小两个月,把各种表、各种数据翻了个底朝天,请了专门的顾问公司帮我们算,这才大概搞清楚自己一年下来排了多少“碳”。
算清楚了排放量,接下来就得想办法怎么减。这才是真金白银投入的地方。
把能减的都减了之后,肯定还有一部分排放是实在减不掉的。这时候就得考虑碳抵消。简单说,就是你去买别人那边实现的减排量,比如投资林业碳汇项目啥的,来中和掉你自己减不掉的这部分。这也要花钱,得找靠谱的平台和项目去买。
申报材料那更是个体力活。上面要求的各种报告、证明、数据,得一项一项准备齐全。我们当时准备了好几大本材料,反反复复修改,确保符合申报要求。这中间还得跟政府部门,比如工信局啥的,保持沟通,了解最新的政策和要求。国家级的申报,是从市里到省里再到国家部委,一层层往上报的,哪个环节都不能掉链子。
投入大是肯定的。设备改造、新能源、碳抵消、请顾问、人力物力,算下来成本真不低。而且这不是一次性投入,后续还得持续维护、监测、改进。
至于靠谱不靠谱,得分两头说。
从政策层面看,国家现在大力推这个“双碳”目标,绿色发展是大势所趋。搞零碳工厂,能拿到国家级的牌子,对企业形象、品牌价值肯定有提升,以后在市场竞争、甚至融资贷款方面可能都有优势。政府层面可能也会有一些补贴或者优惠政策倾斜,虽然具体多少得看地方政策落地情况。
但从实际操作看,这确实是个复杂且漫长的过程。不是说今天投钱明天就能拿到牌子。中间环节多,要求严,能不能最终评上,还得看企业自身的底子、投入的决心和执行的力度。而且得有长期主义的心态,不是为了拿个牌子应付一下,而是真的想通过这个过程提升企业的绿色竞争力。
我们厂后来因为一些内部调整,暂时把这个国家级申报的步子放缓了点,先把自身的减排基础打扎实。但整个过程走下来,感觉收获还是挺大的,至少让我们对自身的能源消耗和排放情况有了彻底的了解,也明确了未来改进的方向。
鹰潭市的企业想搞零碳工厂国家级申报,这事儿方向是对的,但绝对是个系统工程。必须要有实打实的投入决心,精打细算的规划,还有持之以恒的耐心。你要是问我靠谱吗?我觉得,只要企业是真心想干,肯投入,并且把工作做扎实了,那它就是靠谱的,对企业长远发展是有好处的。要是只想着投机取巧,那多半是走不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