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绿色工厂> > 正文
四平市零碳工厂国家级申报需要哪些投入 靠谱吗
2025-04-24 09:11 阅读:

得,今天就跟大家唠唠我们厂子前段时间折腾那个“零碳工厂”国家级申报的事儿。这事儿,听着挺高大上,实际干起来,那可真是一把辛酸泪,也有点收获。

摸索阶段:为啥要搞?

这风声是咋来的?好像是看到市里头有些文件,大概就是那个《四平市碳达峰实施方案》啥的,里头提到了这茬儿。加上现在到处都在说绿色、环保,感觉这是个大趋势。领导们合计了一下,觉得咱厂子也不能落后,而且说不定还能有点政策上的好处,就拍板说:搞!

但问题是,啥叫“零碳工厂”?咱一开始也是两眼一抹黑。后来到处打听,又找了些资料看,才大概弄明白。意思就是,你这个厂子,在一年这个时间段里,生产活动产生的那些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这些玩意儿,得算清楚。然后,你得拼命想办法自己减排,比如节能改造、用点太阳能啥的。减到实在减不掉的部分,就得通过掏钱买“碳指标”(就是所谓的碳信用)或者投资别的地方的减排项目给它“抵消”掉,算总账等于零排放。听着复杂不?实际操作更复杂。

投入阶段:真金白银和精力

决定要干了,那就得投入。这投入可不是嘴上说说,那都是实打实的:

  • 第一步:摸家底,算排放量。 这是最基础的,但也最麻烦。你得先划定个范围,哪些算你厂里的排放,哪些不算。然后就得找专业的人(或者自己学)来算,把你一年到头用了多少电、烧了多少煤、跑了多少车、甚至连员工通勤可能都要算进去,折算成二氧化碳当量。这过程,数据收集就够喝一壶的,得准确,不然都是白搭。我们当时为了这事儿,专门成立了个小组,天天就跟各种报表、数据打交道,头都大了。
  • 第二步:定目标,做规划。 算明白了自己排多少,就得定个目标:啥时候实现零碳?打算怎么减?这就得有个详细的计划。不能说今天想起来搞点节能灯,明天想起来弄个光伏板,得系统地来。我们当时请了外面的专家来帮忙看了看,出了个方案,哪里能改,哪里能省,列得清清楚楚。
  • 第三步:砸钱改造,自主减排。 这是最花钱的部分。根据规划,该换设备的换设备,该上新技术的上新技术。我们厂把一些老的、耗能高的生产线给升级了,厂房顶上铺了些光伏板,照明也全换成LED的了。这一下去,就是一大笔钱。但这也是最核心的,光靠买指标那不叫真本事
  • 第四步:处理剩余排放。 自己能减的都减了,总还有些实在搞不定的。这时候就得想办法抵消。我们是研究了半天,买了点国家核证的自愿减排量(CCER),也就是所谓的碳信用。这玩意儿水也挺深,得找靠谱的平台和项目买。
  • 第五步:准备材料,迎接审核。 等上面这些都干得差不多了,就得开始准备一大堆证明材料:你的排放量计算报告、减排措施的证明、买碳信用的凭证等等,厚厚的一沓。然后提交给认证机构(好像有中国质量认证中心这些),等着人家来现场审核。审核那几天,我们是提心吊胆,生怕哪个环节出问题。

结果与感受:靠谱吗?

折腾了大半年,各种投入算下来也不少,总算是把这个“国家级零碳工厂”的牌子给盼来了。你说这事儿靠谱吗?我个人觉得得分两头说。

从过程来看,挺锻炼人的。 它逼着你必须去了解自己厂子的能源消耗情况,去想办法节能降耗。这对于工厂长远发展,降低成本,肯定是有好处的。而且确实也为环保做了点实事,这心里头踏实。

但你说完全靠谱,能带来多大利益? 这就不好说了。投入是实打实的,短期内经济效益不一定明显。而且“零碳”这个概念,特别是后面那个“抵消”环节,有时候也让人觉得有点像“花钱买心安”。关键还是看前面的自主减排做得怎么样。

最大的投入,我觉得是决心和持续性。 这不是一次性买卖,拿了牌子不代表完事了,后面每年都得保持,甚至做得更需要管理层真的重视,需要持续投入资源去维护和改进。

如果你问我四平市的企业搞这个国家级零碳工厂申报靠谱不?我会说,如果你真心想节能减排、提升管理,并且愿意持续投入,那它是靠谱的,是个提升自己的好机会。 但如果只是想赶时髦、拿个牌子装点门面,那可能投入产出比就不那么划算了,而且过程中的辛苦和复杂程度,也得有心理准备。

以上就是我们厂这回申报的大概过程和一些个人想法,希望能给同样在琢磨这事儿的朋友们一点参考。

如果想要申报绿色工厂,可以联系王工:153 7298 4701(微信同步),进行具体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