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今天得空,跟大家唠唠我们厂子搞那个娄底市绿色工厂市级申报的事儿。去年忙活了大半年,总算是拿下来了,过程嘛说复杂也不复杂,说简单,那绝对是扯淡。反正我全程跟下来了,把一些自己觉得有用的东西,掏心窝子跟大家分享下。
也没太当回事。后来市里面不是老开会提“绿色发展”嘛加上听说评上了还有点政策上的好处,厂里领导就动心了。谁跟钱过不去?再说,现在环保抓得这么严,早点规范起来,对厂子长远发展肯定有好处。我当时就被抓了壮丁,牵头弄这个事儿。心里头开始也打鼓,这玩意儿新鲜,咱也没干过。
第一步,就是得搞清楚市里到底要啥标准。这玩意儿不像买菜,价钱标得清清楚楚。我就到处打听,又是看文件,又是找市里工信局的相关科室问。那段时间电话打得耳朵都快起茧子了。他们给了个评价要求的文件,厚厚一沓。
拿到文件,我就赶紧组织厂里几个相关部门的人,比如生产的、搞设备的、管环保的,坐下来一起看。先自己对着文件一条条地捋,看看我们厂现在大概是个什么水平,哪些做得还行,哪些差距还很大。这一捋不要紧,发现要补的课还真不少。
我们当时就合计,有些硬指标,比如设备能耗、污染物排放啥的,得赶紧想办法改进。有些管理上的东西,比如制度、台账,也得赶紧建起来。
这时候还面临一个选择:是自己写评价报告,还是找第三方机构来弄? 自己弄,省钱,但是费时费力,而且咱毕竟不专业,怕写不到点子上。找第三方,花钱,但是人家专业,对政策、对标准吃得透,通过率可能会高点。我们厂合计了一下,为了稳妥起见,还是决定找个靠谱的第三方机构合作。这钱,我觉得不能省,毕竟关系到能不能评上。
找了第三方机构后,也不是说咱就能当甩手掌柜了。大量的基础数据还得我们自己提供。那段时间,我天天泡在车间和各个部门办公室,协调他们提供各种数据、记录。有些老设备,数据都不全,还得想办法去测,去核算。那感觉,真跟查户口一样,犄角旮旯都得翻到。
我记得最头疼的是统计近三年的能源消耗数据,电、水、煤、气,各种杂七杂八的,还得按工序分开算。我们厂以前这块管理比较粗放,台账记得乱七八糟。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带着几个小年轻,一点点查记录、对发票、问老师傅,连估带算,总算是凑齐了。那几天真是加班加点,晚上做梦都在跟数字打交道。感觉比我当年高考复习还累,那时候是脑子累,这回是身心俱疲。
除了数据,现场也很重要。不能光材料写得好看,现场一看乱糟糟。我们就赶紧搞整改,该刷漆的刷漆,该贴标识的贴标识,废物分类点弄规范,厂区环境卫生也彻底搞了一遍。反正就是尽量让厂子看起来符合“绿色”的形象。这不光是为了应付检查,确实厂容厂貌也提升了不少,工人看着也舒心。
第三方机构帮我们把自评价报告写我们反复修改确认,确保数据准确、内容详实,还得有点特色亮点。比如我们在某个环节搞了个节能改造,效果不错,就得重点突出一下。
材料准备齐全,报告弄我们就按市里通知的时间节点提交上去了。提交上去之后,就是等消息。那段时间心里挺没底的,天天盼着电话。后来接到通知,说要组织专家来现场核查。
专家来的那天,我们都挺紧张。陪着专家把厂区转了一圈,看了生产线,查了记录台账,问了不少问题。回答问题的时候,就得实事求是,我们做了哪些改进,达到了什么效果,数据支撑是都得说明白。态度要诚恳。
现场核查完了,又是一段等待的时间。那感觉,咋说,就像当年等高考成绩一样,有点小激动,又有点小担心。
总算是等来了好消息,评上了!厂里上下都挺高兴的。回头看看,整个过程确实挺折腾人的,但收获也不少。
我觉得要想通过率高,关键有几点:
现在回头看,搞这个绿色工厂,不光是为了那个牌子和可能的补贴。最重要的是,通过这个过程,逼着我们自己去梳理、去改进,厂里的能源利用效率提高了,污染物排放减少了,管理也更规范了。这对厂子自己,绝对是好事。
就先唠这么多,都是我自己的实际经历和感受,希望能给后面想申报的朋友们一点参考。这玩意儿,只要用心去做,没那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