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老琢磨这个葫芦岛市的零碳工厂认定,不少人问我这玩意儿到底含金量高不高,值不值得去搞。正好我前段时间也亲自去了解和实践了一下,今天就跟大家唠唠我的经历和看法。
一开始我也是听别人说,现在都讲究环保、低碳,搞个“零碳工厂”的名头,好像挺厉害,对企业形象有好处。我这人就喜欢刨根问底,光听别人说不行,得自己去试试水深水浅。
第一步,先是打听。我找了市里相关部门的朋友,也问了几个已经拿到或者正在申请的同行。了解了一下基本情况,大概就是要工厂在生产过程中,通过技术改造、用清洁能源、优化管理等方式,把碳排放降到很低,甚至实现中和,通过第三方机构审核认证。
第二步,内部评估。了解得差不多了,我就回厂里,召集技术、生产、采购这几个部门的头头,开了个会。咱们自己先盘算盘算,要达到这个标准,得投入多少?比如,是不是要换节能设备?厂房屋顶能不能装光伏板?生产流程怎么优化能更省电?算来算去,发现这前期投入可不小,不是嘴上说说那么简单。
第三步,准备材料与初步改造。我们选了厂里一个能耗相对好控制的车间先试点。按照打听来的要求,开始整理各种能耗数据、排放数据,还得准备环评报告啥的。也真金白银地投入了一些改造,比如换了些老旧的电机,加强了管道保温,优化了空压机的使用等等。这个过程挺折腾人的,各种数据要准确,各种证明要齐全。
第四步,对接认证机构。材料准备得七七八八,也搞了些实际动作后,就得找有资质的认证机构了。现在能做这个认证的机构也不少,我们对比了几家,选了个相对靠谱的。他们派人来现场看了好几次,提出了不少整改意见。他们的要求还挺细致,有些地方我们平时都没注意到。
第五步,审核与整改。正式审核过程更严格,专家组进驻厂里,查文件、看现场、问员工,一丝不苟。果然,还是被指出了几个问题点,主要是能源管理体系记录不完善,还有些排放数据核算不够精确。没办法,只能按要求继续整改,完善记录,重新核算数据。
总算是通过了审核。前前后后折腾了大半年,投入了不少人力物力,拿到了那个证书。看着那张纸,心里五味杂陈。
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个“零碳工厂”的认定含金量到底怎么样?我个人觉得,得分两方面看:
我觉得葫芦岛市这个零碳工厂认定,含金量是有的,但可能不像有些人吹得那么“高”,立马就能点石成金。它更像是一个对未来的投资,短期内可能主要是提升形象、符合政策导向,长远看有助于降本增效和提升竞争力。
值不值得搞?我的建议是,如果你的企业本身有节能减排的需求,或者主要客户对这个有要求,或者你想在行业里做个表率,那可以积极去争取。但如果只是想赶时髦,或者指望靠这个马上发大财,那可能要掂量掂量投入产出比。毕竟这玩意儿不是免费的午餐,需要实打实的投入和持续的努力。
以上就是我个人的一点实践记录和粗浅看法,希望能给正在考虑这事儿的朋友们一点参考。具体怎么做,还得结合自己厂子的实际情况来定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