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忙活厂里申报宜春市那个零碳工厂的事儿,想着2025年能评上。这中间跑了不少地方,踩了不少坑,今天正好有空,跟大家唠唠我自个儿是怎么一步步弄过来的,给后面想搞的朋友们提个醒。
一开始真有点懵,啥叫零碳工厂?听着挺高大上。我就先自己琢磨,咱们厂到底排了多少“废气”?主要是二氧化碳这些玩意儿。自己扒拉着生产记录算了算,电用了多少,天然气烧了多少,还有生产过程中其他可能产生温室气体的环节。老实说,这活儿挺细,自己算得头大,感觉不太专业。
后来一打听,这玩意儿得有个规范的算法,叫啥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专业的事还得交给专业的人。我就去找了市面上做这块服务的公司,让他们过来给我们厂子彻彻底底盘算了一下。他们出了一份报告,详细列出了我们厂一年下来,在生产、运营各个环节具体排了多少二氧化碳当量。这下心里才算有了谱,知道了排放大头在哪儿。
知道了自己排多少,接下来就得想办法减了。不能瞎减,得定个目标。我们是打算申报2025年的,那就得规划好接下来一两年的减排任务。这个目标也不是拍脑袋定的,得结合我们厂的实际情况。
我们开了好几次会,把生产、设备、能源各部门的头头都叫过来一起商量。看看哪些地方能节能?哪些老旧设备该淘汰换成更高效的?生产流程能不能优化减少浪费?能不能搞点清洁能源,比如在厂房屋顶装点太阳能板?
关键是把这些想法落到纸面上,变成一个详细的减排计划。 计划里得写明白:
这个计划就是我们后面干活的“路线图”。
计划定了,就不能挂在墙上好看了,得实打实地去干。这一步是最累人的,也是最关键的。
我们按照计划,开始一项项落实。比如,把车间里那些老旧的照明灯全换成了LED节能灯;对几条能耗高的生产线做了技术改造,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还真就在几个仓库屋顶上铺了太阳能光伏板,发的电自己用,能省不少。还有就是加强管理,要求大家随手关灯、关设备,减少待机能耗。
特别重要的一点是,干活的必须做好记录! 你换了多少灯?改造了什么设备?用了多少新材料?这些都得记下来。还有能源消耗数据,每天用了多少度电,多少立方米天然气,都要有准确的记录。这些数据是你后面证明你确实减排了的证据。
减排不是一锤子买卖,干完了还得盯着看效果。我们装了一些能耗监测的设备,可以实时看到主要设备的用电情况。定期收集这些数据,跟改造前对比,跟计划目标对比。
看看是不是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如果没达到,是哪里出了问题?是不是计划需要调整?比如,某个节能措施效果不明显,可能就需要换个法子。这个过程是动态的,需要不断跟进和优化。
每年还得根据收集到的数据,重新核算一下厂里的总排放量,看看是不是真的降下来了。这个年度的碳足迹报告,是申报时候的重要材料。
等上面这些都做得差不多了,减排也有了一定成效,就可以开始准备申报材料了。具体的申报时间和要求,得密切关注宜春市工信局或者相关部门发布的官方通知。一般他们会出个申报指南,里面会详细说明需要哪些材料。
根据我的经验,通常需要的东西包括但不限于:
把这些材料整理得清清楚楚、有条有理,按要求装订在截止日期前提交上去。
材料交上去之后,也不是立马就有结果。相关部门会组织专家对申报材料进行评审,可能还会到厂里来现场核查。看看你报送的材料是不是属实?减排措施是不是真的落实了?现场管理怎么样?
提交完材料后也不能放松,得随时准备好迎接检查,回答专家的问题。把所有的记录、台账都准备确保现场情况和材料能对得上。
整个流程走下来,确实挺费劲的,不是一朝一夕能搞定的。需要企业下决心投入,从上到下都得重视,还得有专人负责跟进。但话说回来,搞这个零碳工厂,不光是为了拿个牌子,对企业自身节能降本、提升形象、响应国家绿色发展号召,长远看都是大有好处的。
打算2025年申报宜春市零碳工厂的朋友们,现在就得开始动起来了,早准备早主动嘛希望我这点实践经验能给大家提供点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