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老听人说德州市这边搞那个“零碳工厂”省级申报,问含金量高不高。这事儿,正好我们厂前段时间也跟着折腾了一回,我就把我们自己跑下来的过程和感受给大家唠唠,纯粹是个人实践记录,大家随便听听。
一开始也不是我们自己多主动,主要是看到省里市里有政策风向,说是鼓励企业搞绿色低碳转型。领导开会传达精神,觉得这是个趋势,对企业形象宣传有好处,说不定以后还能拿到点补贴或者政策倾斜。反正上面有这个意思了,我们执行部门就得跑起来,成立了个临时小组,开始研究这事儿。
第一步,就是先把家底给摸清楚。这可不是个小工程。我们得把厂里这几年的能源消耗数据全给翻出来,用了多少电,烧了多少天然气(我们用天然气,以前烧煤的厂估计更麻烦),生产线上各个环节的碳排放估算,连员工通勤、食堂用能这些都得考虑进去。这涉及好几个部门,生产的、设备的、采购的、后勤的,我们得挨个去沟通要数据,有些数据还不是现成的,得根据原始记录推算,那段时间真是天天泡在数据堆里,跟各部门协调,有时候为个数据口径还得开会掰扯半天。
数据大概齐了,就得对着省里的申报指南和要求,一条条往上靠。那个文件要求写得挺细,但也有些地方我们吃不太准。比如,到底怎么才算“零碳”?是完全一点碳不排,还是说我买了绿电、搞了碳汇项目就能抵消?我们也是摸着石头过河,一边研究文件,一边打电话给市里负责这块的部门咨询,有时候还托人问问其他已经搞过或者正在搞的厂子是怎么做的。
然后就是硬骨头——准备申报材料。那可真是一大摞东西,我们准备的主要有这么几块:
整个过程就是不停地写材料、改材料、内部评审、再改材料。报告写了一稿又一稿,PPT做了好几版,数据核对了一遍又一遍。所有东西汇总起来,打印装订得整整齐齐,还得各级领导签字盖章,跑流程也费了不少功夫。弄完这些,才算把材料提交上去,然后就是等通知,看能不能通过评审了。
回到最初的问题,这德州市的省级零碳工厂申报,含金量到底高不高?
要我说,这东西肯定是有用的,但你得看从哪个角度看,预期是
从好的方面说:
但是,也别把这事想得太神乎其神:
我的实践感受是:德州这个省级零碳工厂申报,如果你企业本身就在做节能减排,基础比较那么顺势去申报一下,争取个荣誉和可能的补贴,是值得的。但如果纯粹是为了这个名头从零开始硬凑,那得好好算算投入产出比。它的“含金量”是有的,但更多体现在政策导向、形象提升和内部管理促进上,想靠它立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可能不太现实。我们厂现在材料交上去了,还在等结果,希望能有个好消息,也算没白折腾这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