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好像听不少人提起这个“零碳工厂”申报的事儿,特别是咱们慈溪这边,目标还是国家级的。正好我们厂去年也算是完整走了一遍这个流程,虽然磕磕绊绊,但总算有点心得,今天就跟大家唠唠我们当时是怎么一步步弄的。
第一步,你得先知道自己厂子到底排了多少碳。 这个说起来简单,做起来挺麻烦的。我们当时也是两眼一抹黑,听说了这个政策,觉得对厂子长远发展有好处,就决定试试。
我们一开始想自己弄,对着一堆表格文件研究,后来发现不行,太专业了,很多地方搞不明白。还是请了外面的专业机构来帮忙。他们派人来厂里转了好几天,查用电记录、看锅炉烧什么燃料、算运输车辆的油耗、连员工通勤都问了,反正就是把所有能产生二氧化碳的地方都翻了个底朝天。
这一通忙活下来,拿到一个详细的报告,才知道自己一年大概排了多少吨二氧化碳,哪些环节是排放大头。心里总算有了个底。
知道了问题在哪,接下来就是定目标,打算怎么减。 这个不能拍脑袋,得根据前面摸底的结果来。我们当时开了好几次会,把各个部门负责人都叫过来一起商量。
目标定得不能太高,得是努努力能够得着的。我们主要盯住了几个能耗大的地方,比如生产线的用电大户、老旧的锅炉什么的。然后就制定了一个详细的计划,打算用几年时间,通过哪些具体措施,把碳排放降下来多少。
这个计划得写得比较细,比如:
反正就是把未来几年的减碳任务都分解清楚了。
计划定好了,就得一步步去落实。 这部分是最实在的,也是投入最大的。我们当时是咬咬牙,上了一批新的节能设备,淘汰了用了十几年的老机器。虽然一次性投入不少钱,但长远看电费省下来了,也算是值得。
还在厂区的边边角角搞了些绿化。对生产流程也做了些调整,减少了一些不必要的环节,尽量提高效率。员工培训也没落下,让大家都有这个节能减排的意识,比如随手关灯关设备什么的。
这个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候新设备调试会出问题,有时候生产计划和节能改造会冲突。反正就是遇到问题解决问题,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
干了活,还得知道效果怎么样。 所以我们建了一套监测系统,定期收数据。比如每个月的用电量、天然气用量、废弃物产生量等等,都要记录下来,跟以前的数据做对比,看看是不是真的降下来了。
每年还要根据这些数据,重新核算一次碳排放总量,看看离目标还有多远,哪些地方做得哪些地方还需要加把劲。这个就跟工厂搞质量管理差不多,得持续跟踪,不断改进。
前面这些都做得差不多了,基础打好了,才是申报环节。 这个主要是准备材料,按照市里、省里,到国家工信部的要求,把各种表格填把我们做的那些减碳措施、取得的效果都整理成报告。
需要的材料挺多的,什么企业的基本情况证明、环评文件、能源审计报告、碳核查报告、减排措施的证明材料(比如买设备的合同发票、改造前后的照片对比)等等,得一项项准备齐全。
我们当时是专门抽了几个人负责这个事,天天跟这些文件打交道,还得跟市经信局那边保持沟通,有什么不明白的赶紧问。材料准备按规定的时间和途径提交上去,然后就是等待审核了。
整个过程走下来,感觉就像是带着厂子做了一次全面的“体检”和“健身”。虽然挺折腾,但确实让我们对自己的能源使用、排放情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实实在在地推动了厂子往更绿色、更高效的方向发展。至于能不能评上国家级,那得看综合情况了,但这个过程本身,我觉得对我们厂来说收获就挺大的。
大概就是这么个流程,希望能给同样想申报的朋友们一点参考。记住,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得扎扎实实地去做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