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阵子,我们公司内部开始琢磨一件事儿,就是关于申报国家级“绿色工厂”的事,尤其是在咱们南京玄武区这块儿。这任务不知怎么就落到我头上了,让我去打听打听最新的条件是看看咱们自家厂子到底够不够格,这事儿靠不靠谱,能不能干成。
刚开始嘛两眼一抹黑。我就先上网到处搜,找各种文件看。发现这绿色工厂还分好几个级别,国家级、省级的,好像还有市级的。国家级的是工信部拍板,得一层层往上报。听起来挺高大上,要求肯定低不了。
搜到的资料说,要想成为绿色工厂,主要得看几个方面:用地要集约,不能大手大脚浪费土地;生产过程要干净,污染物排放得达标甚至更低;产生的废物得尽量回收利用,变废为宝;能源使用上要低碳,少用煤,多用清洁能源,提高效率。
看着这些条条框框,感觉方向是明确的,就是要做得环保、节约。但具体到操作层面,心里还是没底。
后来深入了解了下,发现一个挺关键的点,很多地方要求申报国家级之前,最好已经是省级的绿色工厂了。这就等于多了一道门槛。我们公司之前没搞过省级的,这就得从头来了。
然后就是具体的评价标准。据说有个《绿色工厂评价通则》,还有针对不同行业的具体要求。里面有一套打分体系,总分好像是100分,分成必选项和可选项。必选项是硬骨头,必须啃下来,比如环保达标、安全生产这些基础的。可选项就看企业的特色和优势了,比如用了什么节能新技术、搞了多少资源回收项目。
最头疼的是能源效率这块儿。文件里提到,一些重点用能行业,能效水平得达到国家发布的那个“标杆水平”。这个标杆可不低,我们自己初步对着算了算,感觉压力挺大,不少地方得下大力气改造升级才行。
而且不是自己说自己是绿色工厂就行。必须得找个第三方评价机构,让他们来厂里实地考察、审核,出具评价报告。这第三方机构也不是随便找的,得是符合条件的。请他们来,又得花一笔钱,还得全力配合他们检查,提供一大堆资料。
说到资料,那真是让人头大。为了做个自我评估,我就开始在公司内部到处跑。找生产部门要产量数据、工艺流程;找设备部门要能耗记录、水耗记录;找环保部门要排污许可证、监测报告;找采购部门要原材料的环保证明……各个部门的数据口径还可能不一样,得反复核对、统一格式。那段时间,真是感觉把腿都要跑细了,嘴皮子也磨薄了。
回到最初的问题:在玄武区申报国家级绿色工厂,可行吗?
我个人的实践感受是:有难度,但不是完全没可能。
可行的一面是,国家现在大力推动这个,政策上肯定有支持。听说评上之后,不仅是个荣誉,是块“金字招牌”,对企业形象、市场竞争力都有好处,而且可能还会有实打实的政策补贴,看到有资料说平均能有两百来万,这对企业来说诱惑力不小。
挑战也很大。是硬性条件的达标,特别是能效和环保标准,对很多老厂子来说,意味着不小的投入去改造。是申报过程本身,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去准备材料、配合评审,周期也比较长。还有就是那个省级的门槛(如果确实是硬性前置条件的话),又增加了一步。
我们公司目前还在评估和准备阶段,找了些资料,也咨询了些人。感觉这事儿,决心很重要。如果领导层下定决心要干,愿意投入资源去改进,那就有戏。如果只是想轻松拿个牌子,那基本不可能。
玄武区的企业如果想申报国家级绿色工厂,我的建议是:
我们这边,还在继续啃这些资料,准备下一步的行动。这确实是个系统工程,急不来。但长远看,走绿色发展的路子肯定是对的。就分享这么多我的初步实践和记录,希望能给同样在关注这事儿的朋友一点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