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们公司头头在琢磨个事儿,就是萧山这边搞的那个零碳工厂申报。因为涉及到2025年的标准,就让我去摸摸底,看看具体是个啥情况,我们够不够格,要准备些折腾了一阵子,总算有点眉目了,赶紧记下来,省得回头忘了。
一开始我也是两眼一抹黑,网上搜了一圈,信息挺杂的,省里的政策、市里的风向,还有一堆解读,看得头都大了。主要是想搞清楚咱们萧山区具体到2025年,这个“市级”的零碳工厂到底是个啥标准,别到时候白忙活。
后来没办法,还是得用老办法。托了几个在区里部门工作的朋友打听了一下,又自己去区里管这事的部门网站上翻了半天,七零八碎的信息拼凑起来,总算是捋出点头绪了。下面就是我搞明白的一些东西,分享给大家伙儿看看。
这个倒是不难理解,跟其他很多申报差不多。
虽然没明说只给哪些行业,但从打听到的消息和一些文件里的导向看,他们明显是更倾向于一些特定的领域。
这个不是说你交个材料,咔嚓一下就给你认定了,没那么简单。
听说是“申报一批、培育一批、认定一批”这么个搞法。意思就是:
这事儿得有耐心,是个持续改进的过程。
这块是最核心,也是最难搞的。我理解的大概意思,就是要让你工厂整体的碳排放趋近于零。
具体的核算标准估计会有一套详细的计算方法,这个我还没拿到特别具体的文件,但大方向肯定是这些。
搞清楚这些标准之后,我个人感觉,这零碳工厂真不是随便说说的。投入肯定小不了,设备更新换代、能源系统改造、内部管理流程调整,还得有懂行的人专门负责这摊子事。对企业的资金、技术、管理都是个考验。
不过话说回来,这也是大趋势。国家推“双碳”,地方肯定要跟上。早点搞,可能还能拿到些补贴政策支持,也能提升企业形象。晚搞,说不定以后就成了强制要求了。
我们公司现在也就是在内部评估阶段,算算账,看看自己离这个标准还有多远,值不值得下大力气去搞。反正这事儿,想拿这个“零碳工厂”的名头,就得提前规划,实打实地投入才行。先记这么多,后续有新进展再来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