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好些朋友问我,说上城区那个“零碳工厂”的认定,咋弄才能更容易过。正好我们厂子前段时间刚折腾完这个事儿,还真就拿到了。今天就跟大家掏心窝子聊聊,我们是怎么一步步走过来的,希望能给大家一点参考。
我们对这“零碳”也是一头雾水。听着挺高大上,感觉离我们挺远。但后来区里有政策引导,加上老板也觉得这是个趋势,对企业形象、长远发展都有好处,就下决心要搞一搞。
这事儿不能瞎干,第一步得先弄明白自己现在到底是个啥情况。就是说,我们厂一年下来,到底排了多少二氧化碳这些玩意儿?这可不是拍脑袋就能算的。
我们当时是这么干的:
这一通忙活下来,总算对自己有几斤几两,心里大概有个谱了。知道自己哪些地方是排放大户,哪些地方有改进空间。
摸清家底后,就得定目标了。咱不能一口吃成胖子,上来就说要完全零碳,那不现实。我们是根据自己摸底的情况,结合厂里的实际条件,定了几个比较实在的减排目标。
然后就是制定计划,打算怎么去减排。这个计划不能是空话,得具体到要做啥事儿:
我们当时列了个单子,一项一项写清楚,谁负责,大概啥时候完成,预期能减少多少排放。这样大家干活才有方向。
计划定好了,接下来就是最关键的一步——动手干!光说不练假把式。这一步最累,也最花钱花时间。
我们是这么做的:
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是持续进行的。可能需要一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看到比较明显的变化。
等减排工作做得差不多了,有了一些实实在在的数据和成果,就可以开始准备申报材料了。这一步也很重要,你活干得再材料准备得乱七八糟,或者不符合要求,那也白搭。
我们重点准备了这几样东西:
整理材料的时候,一定要对照着上城区发布的申报要求来,一条条核对,看有没有漏项,格式对不对。不懂的地方,就去问相关部门,别自己瞎琢磨。
我们厂这回能申报成功,感觉关键还是在于:
第一,是真干了活。 不是为了拿牌子搞些表面功夫,是真的投入去做了节能减排,有了实实在在的数据支撑。
第二,是准备工作做得细。 从一开始摸底,到定计划,到执行,再到整理材料,每一步都尽量考虑周全,记录完整。
第三,是态度要诚恳。 就是要表明我们企业确实在努力往零碳方向走,有决心也有行动。
这事儿没啥捷径,就是得一步一个脚印地来。提前规划,认真执行,把过程和结果都记录清楚,材料准备扎实,这样通过率自然就高了。希望我们这点折腾经验,能帮到正在考虑或者正在做这件事的朋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