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总有朋友问我坪山那边搞零碳工厂申报的事儿,特别是说明年2025年有啥新变化。刚好我们厂去年年底到今年初就在折腾这个,不算完全成功,但流程算是摸熟了,今天就掏心窝子给大家唠唠这过程,全是我的实践记录。
一开始老板提这个,我们下面的人都觉得有点虚,感觉离我们挺远的。我们就是个普普通通的制造厂,每天开机生产就够忙了。但后来发现,这好像是个趋势。一方面是政府那边有政策引导,你看各种文件里都提绿色发展、碳达峰什么的;另一方面,有些大客户,特别是做出口的,也开始关心我们供应链的碳排放问题了,说是要什么绿色采购。
老板合计了一下,觉得这事儿早晚都得做,晚做不如早做,还能赶上点政策补贴啥的。于是这任务就落到我们头上了。关键是,这玩意儿不像申请个普通资质,它牵涉到整个工厂的运营,从能源用到生产流程,都得扒拉一遍。
第一步,也是最让人头疼的一步,就是摸清自己到底排了多少“碳”。这可不是拍脑袋随便说个数。我们一开始也是两眼一抹黑,不知道从哪儿下手。
我们自己捣鼓了一阵子,发现太复杂了,很多东西不知道怎么量化,特别是换算成那个“二氧化碳当量(CO2E)”,听着就晕。后来实在没办法,还是找了个第三方机构来帮忙核查。他们派人过来,对着我们的生产线、设备、记录问东问西,折腾了好几周,才给出了一个初步的碳排放报告。看到那个数字,我们都惊呆了,原来我们厂一年排这么多!
有了家底数据,下一步就是定目标,计划怎么减排。这也不是瞎定的,得根据核查报告里指出的主要排放源来。
我们的主要问题还是在用电和几个老旧设备上。我们定了几个小目标:
整个过程,就是不停地开会、讨论、算账、实施、再记录。每一个改造措施,都得有详细的记录,改造前后的数据对比,花了多少钱,预计能减多少排,都得清清楚楚。
减排措施不是一次性的,得持续做,还得有监测。我们建立了一个简单的能源管理台账,每个月都统计电、水、气的消耗量,跟去年同期对比,看看减排措施有没有效果。数据得一直攒着。
到了准备申报材料阶段,那又是一堆活儿。除了前面说的碳核查报告、减排措施记录,还得准备公司的基本资料、环评批复、能评批复、各种管理体系认证(比如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还有承诺书什么的。反正就是把你为了减碳做的所有努力,都用文件和数据证明出来。
我们把材料报到坪山区的相关部门(具体哪个部门可能每年会微调,得看当年的通知,一般是工信或者发改相关的),然后就是等待审核、现场核查。现场核查的时候,专家会过来转一圈,看看你材料里写的东西是不是真的做了,数据是不是对得上。
我们去年搞的这一套,算是摸着石头过河。听说明年2025年的要求可能会更细,更严。比如:
我的感觉是,这事儿会越来越常态化,标准也会越来越高。如果你打算2025年去申报坪山区的零碳工厂,我的建议是:
第一,现在就得开始准备。别等到明年政策出来了再动手,那时候就晚了。先把家底摸清楚,把基础数据(特别是能源消耗数据)连续、准确地记录
第二,眼光放长远点。不光看厂内,也得看看你的供应商、客户在干了解一下整个产业链的绿色低碳要求。
第三,舍得投入。不管是技术改造,还是请专业机构,该花的钱可能省不了。但长远看,节能降本、提升企业形象,还是值得的。
反正我们厂现在是把这事儿当成长期的工作来做了,虽然过程挺折腾,但也确实逼着我们把管理做得更细了。希望我这点实践经验能帮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