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今天跟大家唠唠我们厂子最近折腾的一件事儿——申报那个省级的“零碳工厂”。地点就在咱们泉山区。估计不少老板同行也在观望,心里犯嘀咕:这玩意儿到底值不值得搞?有啥实实在在的好处?我就把我们自己从头到尾跑下来的这点儿经验,给大家捋一捋。
我们也没太当回事。就是听说了有这么个政策,省里头在推,说是鼓励工厂搞节能减排,目标是“零碳”。听着挺高大上,但第一反应就是:这不又得花钱又得费工夫?是不是就为了拿个牌子,听着好听?心里头直打鼓。
后来区里也有相关的宣导,加上自己也琢磨了一下。现在大环境不是都讲究绿色发展、环保嘛感觉这可能也是个趋势。客户那边,尤其是有些大客户或者做出口的,也越来越看重供应商这方面的表现。想着,要是真能弄下来,是不是对厂子形象,长远看对市场拓展,都有点儿好处?
决定要试试看之后,真正的折腾就开始了。这可不是填张表那么简单。
材料交上去之后,就是等待审核和现场核查。评审专家来厂里看的时候,我们心里也挺紧张的,带着他们到处走到处看,回答各种问题。还因为前期准备工作做得比较扎实,现场核查还算顺利。
总算是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的申请通过了,拿到了那个省级的“零碳工厂”认定。那一刻,确实挺有成就感的,感觉之前的辛苦都没白费。
现在回头看,申报这个“零碳工厂”到底值不值?我谈谈自己的真实感受:
形象提升是实实在在的。挂上这个牌子,客户来看厂的时候,感觉就是不一样。尤其是一些注重环保理念的客户,对我们印象分立马就上去了。这算是个不错的“加分项”,在谈合作的时候,腰杆子也能挺直一点。
节能降本有效果。虽然前期投入了一笔钱,但是更换了节能设备、优化了流程之后,每个月的电费、能源消耗确实下来了。长期看,这笔账是能算回来的。等于说,既响应了政策,又给自己省了钱。
规避了一些潜在风险。现在环保要求越来越严,提前布局,把节能减排的工作做到位,以后应对各种环保检查、政策调整,心里就有底了,不用临时抱佛脚。
也得有些好处可能没那么快显现。比如,是不是能直接带来更多订单?这个不一定,它更像是一个综合因素。还有,传说中的一些补贴或者优惠政策,目前我们还在了解对接中,不是说牌子一到手,钱就马上来了,这需要一个过程。
我觉得这事儿,对我们厂是有益的。虽然过程挺麻烦,投入也不少,但它逼着我们去审视自己的生产方式,去做一些早就该做的改进。拿到了这个认定,不光是个名头,更是对我们过去一段时间努力的肯定,也是未来发展的一个新起点。
如果你问我泉山区这个零碳工厂省级申报值不值得搞?我的看法是,如果你的企业有长远发展的打算,也愿意为此投入资源和精力,那还是值得去争取一下的。这不仅仅是为了一个称号,更是为了提升企业自身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具体情况还得看各个厂子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