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老听到咱们潍坊这边儿提“零碳工厂”,说得挺热闹。我就琢磨,这玩意儿到底是个听着高大上,但实际搞起来,“含金量”真有那么高吗?是不是又一阵风?咱这人就爱较真,不自己试试弄明白,心里总觉得不踏实。
我就开始琢磨这事儿。先是自己上网扒拉了些信息,看了些报道,好像是说要减少碳排放,用清洁能源什么的。潍坊高新区那边不是还搞了个“零碳”园区嘛当时新闻也看了,感觉挺新鲜。但光看新闻没用,得知道具体咋回事。
后来我找了个机会,跟几个已经接触过这事儿的朋友聊了聊。也问了一些做认证咨询的朋友,打听了一下门道。他们说,这“零碳工厂”不光是为了环保,对企业形象、甚至以后接某些单子可能都有好处。听着有点意思,但投入肯定也不小。
我们自己厂子不大不小,平时电费、取暖费也是一笔开销。我就想,要不咱也尝试搞搞看?不求一步到位真做到“零碳”,起码往那个方向努努力,看看能有啥效果。下了决心,就召集了几个部门的负责人,开了个小会,把这想法说了说。
一开始大家也有点懵,觉得是不是太折腾。我就说,先摸底调查,看看我们自己现在碳排放大概是个什么情况,主要能耗在哪儿。这一查不要紧,发现不少地方效率确实不高,有改进空间。
调查完了,就得动手干了。我们主要做了几件事:
整个过程真的不轻松。又要花钱,又要改变大家习惯了多年的工作方式,阻力肯定是有的。有时候为了一个改造方案,内部也得讨论好几轮。前前后后折腾了大半年。
那搞完了,效果怎么样?“含金量”到底高不高?
要我说实话,短期内指望它帮你赚大钱,那可能有点悬。投入的钱,不是马上就能通过省电费完全回本的。
但是,变化也是实实在在的:
第一,每个月的能源账单确实下来了一点。虽然不多,但看着心里舒坦,感觉钱没白花。
第二,员工对节能环保的意识确实提高了。以前可能觉得无所谓,现在大家会主动关灯、关设备,也算是个意外收获。
第三,对外说起来,腰杆子也硬了点。跟客户聊的时候,提一句我们正在搞节能减排,往“零碳”方向努力,对方明显更愿意听,觉得你这企业有责任感,不是只顾着赚钱。有那么一两个客户,还真是因为这个对我们印象加分,单子谈成了。
第四,感觉是为长远打算。现在国家政策越来越往环保倾斜,早点动手,总比后面被动应对要这也算是一种提前布局。
你要问我潍坊搞这个“零碳工厂”含金量高不高?我觉得不能光用钱来衡量。它带来的有形的(省钱)和无形的(形象、意识、长远发展潜力)好处都得算上。对我来说,折腾了这一通,回头看看,觉得还是挺值的。至少,我们实实在在地为减少排放做了点事,心里踏实。
如果你也在潍坊,也在考虑这事儿,我的建议是,可以去了解,可以去尝试。不用追求一步登天,先从力所能及的地方做起,比如做个能源审计,换点节能灯,慢慢来。关键是,得真的动手去做,做了才知道到底咋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