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老琢磨一件事儿,就是那个“零碳工厂”国家级的申报。咱们厂子在无锡,也干不少年,总想着能不能也赶个时髦,搞个国家级的牌子回来。所以我就自己先去摸摸情况,看看这最新的条件到底是咱够不够格,现实不现实。
一开始嘛两眼一抹黑,就晓得有这么个事儿。我就先上网扒拉一下,主要是看咱们无锡市工信局或者国家相关部委有没有啥新通知、新文件。找半天,零零碎碎的信息不少,但都得自己拼起来看。
基本门槛是
我捋捋,发现有几个硬杠杠是跑不掉的:
这些基本条件,我们厂掂量一下,好像都还沾边。但这只是第一步,离“零碳”还远着。
光有上面那些基础还不够,关键是“零碳”这两个字。这玩意儿可不是嘴上说说就行的。我继续研究,发现核心的要求可能落在这些方面:
解这些,我就开始盘算,这事儿咱厂到底行不行?难度挺大的。
是投入问题。 改造设备、上光伏、搞能源管理系统、请人核查,哪样不得花钱?这笔投入不是小数目,得老板下决心才行。
是技术和管理能力。 怎么精确计算碳排放?怎么制定科学的减排计划?怎么持续改进?这需要专业的人才和一套管理体系来支撑,不是拍脑袋就能搞定的。
再次是政策的持续性。 国家现在是鼓励,但具体细则、补贴力度、认定标准会不会变?这也是个未知数。
我还看到新闻说,无锡市好像已经在搞一些市级的“零碳”工厂试点,像双良节能、远景能源这些大厂都入选。这说明市政府是支持的,而且可能先从试点开始,积累经验再推开。直接冲国家级的,难度肯定更大。
琢磨来琢磨去,我觉得这国家级的“零碳工厂”,要求肯定低不,不是那么容易拿下的。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长期投入和持续努力。
我给自己的实践记录是:
申报国家级零碳工厂这个目标是好的,方向也对,但对大多数像我们这样的普通制造企业来说,路还挺长。得一步一个脚印来,急不得。先把内部的节能降碳工作实实在在地做起来,比啥都强。这就是我这段时间研究和思考的过程,分享给大家参考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