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朋友问我,说广元这边也开始搞啥“零碳工厂”认定,听着挺玄乎,想知道具体要投多少钱进去,这事儿到底靠不靠谱。刚好我前阵子跟着一个厂子跑过这事儿,今天就跟大家掏心窝子聊聊我的实践过程和看法。
一开始接到这任务,我也是一头雾水。后来打听一圈,才知道这“零碳工厂”,说白,就是要让你厂子在生产过程中,尽量少排或者不排那些导致气候变暖的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不是说完全一点不排,而是排多少,就得想办法通过别的途径给“抵消”掉,比如搞点绿化、买点啥碳信用之类的,算总账得是零。
听上去是国家倡导,好像是中国质量认证中心那些大机构搞的认证,感觉挺正规。广元经开区东部片区还搞啥近零碳排放的试点,政策上好像也有点风向。
决定要搞,第一件事不是马上投钱改造,而是先得算账。得把自己工厂一年下来,到底排多少二氧化碳算清楚。这步就挺麻烦的。
我们当时就是找家第三方机构来帮忙核算的,不然自己弄真是两眼一抹黑。拿到报告一看,嚯,才知道平时不起眼的地方,碳排放量还真不少。
知道自己排多少,超标在哪,接下来就得制定减排计划。这个计划不是随便写写,是要具体到行动的,比如:
这一步是最花钱的地方。设备更新、光伏安装,动辄就是几十上百万甚至更多。这笔投入必须得实打实地掏出来,不是嘴上说说就能过去的。
计划定,钱也投,设备也改,但这还没完。你得持续监测效果。
得建立一套数据收集系统,定期记录能源使用量、产量等数据,跟改造前对比,看碳排放是不是真的降下来。每年还得准备碳排放报告,证明你这一年的“零碳”成果。
这个过程也需要投入人力和精力,甚至可能需要购买一些监测设备或者软件系统。而且这不是一劳永逸的,得持续改进,不断寻找新的减排机会。
要说投入,那肯定不少。核算得花钱,改造设备是大头,后期监测维护也得花钱。具体多少,看你厂子规模、原来基础怎么样、想做到什么程度,从几十万到几百上千万都有可能。
那靠谱吗?我觉得得分两头说。
从投入产出看:
从认证本身看:
总的来说,广元搞这个零碳工厂认定,不是闹着玩的,需要企业下决心、花本钱去干。它不是一个便宜的标签,更像是一个系统工程。靠不靠谱,关键看你站在哪个角度看,以及你企业的长远打算是什么。你要是只图眼前省钱,那这事儿肯定不“靠谱”;你要是看重长远发展、市场准入和潜在的成本节约,那这笔投入可能就是值得的。
这就是我跟着跑下来的体会,希望能给正在考虑这事儿的朋友们一点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