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人问我,说汕头这边搞那个零碳工厂的省级申报,特别是盯着2025年这个节点,具体是个啥流程,想让我说道说道。正好我们厂子去年就开始捣鼓这事儿,一路摸爬滚打过来,确实有不少东西可以跟大家唠唠。
我也是两眼一抹黑。就听说有这么个政策,对企业挺还能拿点补贴啥的,感觉是个方向。但具体怎么搞,找谁问,完全没头绪。我就先是到处打听,问几个同行,又托人找找市里工信部门的朋友,大概解下背景。知道这事儿是省里推动的,目标是让工厂更环保、更节能,达到“零碳”。听着挺高大上,但具体到我们自己厂子,怎么落地?
后来才知道,这事儿不是拍脑袋就能干的。第一步就得先把自己家底盘清楚。就是要做个全面的温室气体排放评估。我们当时是找家第三方机构来帮忙做的,毕竟自己搞不定,没那专业人才。他们来厂里转好几圈,查我们过去几年的用电量、用气量、生产数据、物料消耗、员工通勤、废弃物处理等等,反正就是把所有可能产生碳排放的地方都捋一遍。给出个报告,告诉我们一年大概“吐”多少二氧化碳,主要来源是哪些。
拿到评估报告,心里大概有数。接下来就得定个减排的目标和具体的实施计划。这个计划不能太空,得能落地执行。我们开好几次内部会,结合评估报告指出的重点排放环节,一起琢磨怎么减。主要定几个大方向:
目标不能定太高,得切合实际,计划要分步骤,明确时间节点和负责人。
说干就干,接下来就是埋头苦干。这阶段是最花钱也最费劲的。我们先从最容易见效的节能灯改造开始,然后是几台重点能耗设备的更新换代。装光伏板那阵子,协调施工、并网申请,也是跑断腿。生产部门也配合着调整工艺流程,尽可能减少能源空耗。这个过程得持续投入,不是一蹴而就的。
光干活还不行,还得留下证据,证明你确实减排。所以我们建立一套监测和数据收集的机制。每个月用电量、用气量、光伏发电量、废弃物产生量和处理量这些数据都得记下来,跟改造前的数据做对比。还得定期整理成报告,一是方便自己看效果,二是为后续申报准备材料。
等我们觉得厂里的减排工作做得差不多,基础数据和证明材料也比较齐全,就开始准备正式的省级申报材料。这个环节也挺麻烦的。得按照省里工信厅发布的最新指南(每年可能会有微调,所以要盯着最新的)来准备。通常需要填一堆表格,提交各种证明文件,比如:
把这些材料按要求整理装订成册。然后通过市级工信部门逐级往上报。我们是先报到区里,区里审核通过再报到市里,市里再推荐到省里。中间可能还会有现场核查或者专家评审环节,都得好好准备应对。
材料交上去之后,就是等待审核结果。这个过程可能会比较长。就算这回没评上,专家给出的反馈意见也很宝贵,可以知道我们哪里做得还不够,继续改进。评上当然最但零碳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持续优化的过程。我们现在就算材料交,节能降碳的工作也没停,还得继续保持和提升。
汕头市这个零碳工厂省级申报,流程就是这么个流程:先自摸家底(评估)-> 定方向(规划)-> 动手干(实施)-> 记好账(监测)-> 准备材料(申报)-> 等通知(审核)。过程确实挺折腾,需要投入不少精力、时间和资金,但长远看,对降低运营成本、提升企业形象、响应国家政策,还是挺有意义的一件事。希望我的这点实践记录能给准备搞这个的朋友们一点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