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绿色工厂> > 正文
温州市零碳工厂申报含金量如何 高吗
2025-04-11 08:55 阅读:

最近温州这边不是在搞那个“零碳工厂”嘛我们厂也掺和一下。一开始也没太当回事,就是听政策吹风,加上同行也有在弄的,就想着去解解。

我们先是去市里相关的网站上扒拉一下信息,下载些申报的文件看看。第一眼看过去,条条框框还真不少,有点懵。

摸底排查阶段

这第一步,就得先把自己家底盘清楚。我们专门抽几 personen,开始翻旧账,查电费单、水费单、燃气费啥的,还得去车间问老师傅们,解设备能耗情况。主要是算算我们厂一年下来大概用多少能源,排多少二氧化碳,这个过程挺琐碎的,数据要对得上,不能瞎编。

准备材料和整改

摸清楚情况后,就得对着申报要求准备材料。这部分是真费劲。不仅要提供各种数据,还得写报告,说明我们是怎么节能的,以后打算怎么减碳。这期间,我们发现有些地方确实做得不比如有些老旧的照明灯具太耗电,有些管道保温做得不到位,还有些设备的待机能耗没注意过。

为达标,我们也就动起来:

  • 把车间照明换一批节能的LED灯。
  • 检查蒸汽和热水管道,重新做保温处理。
  • 对几台能耗大的老设备进行技术改造或者调整运行参数。
  • 还加强用水用电的管理,贴不少节能提示。
  • 编写那个碳排放核算报告,这个比较专业,我们自己搞不定,还请外面的老师给指导一下。
  • 制定一个未来几年的减碳目标和具体措施计划。

整个过程就是一边准备材料,一边对照着要求进行内部整改,花不少时间和精力。

提交与等待

材料七七八八准备得差不多,就在指定的系统上提交申请。把一堆文件打包上传,各种证明、报告、计划书,弄得头昏脑胀的。提交完之后,心里有点小激动,又有点忐忑,然后就是等消息。

现场核查环节

没过多久,还真有专家组上门来看。几位专家挺认真的,拿着我们的申报材料,在厂区里到处走到处看,从生产线到仓库,从设备运行到记录台账,问得非常细。我们就得全程陪着,解释我们的生产流程,回答他们关于能源使用、排放计算、改进措施等等的问题。这个环节还是有点紧张的,生怕哪个地方准备不到位。

结果与感受(含金量到底如何?)

总算是等来通知,说是通过评审,拿到那个零碳工厂的牌子。心里还是挺高兴的,毕竟团队一起折腾那么久,总算有个结果。

那么,这玩意的“含金量”到底高不高?我觉得得分两头说。

一方面,面子上的好处是有的。

  • 形象提升: 对外宣传肯定是个加分项,显得我们企业比较先进,有社会责任感,跟得上国家“双碳”的大方向。客户来参观时,看到这个牌子,印象分会高一些。
  • 政策预期: 听说以后可能在某些政府补贴、项目申报、绿色金融(比如贷款利率优惠)方面会有一些倾斜?这个目前还没实际拿到什么特别的好处,但算是个潜在的优势,大家都在观望。
  • 同行压力: 周围有些厂子也在弄,我们拿到,也算是在行业里没落后。

但更重要的,我觉得是里子里的收获,这才是实践下来感受最深的。

  • 成本降低: 这是最实在的!为申报,我们不是搞内部整改嘛换节能灯、优化设备、堵些能源泄漏点,几个月下来,电费、蒸汽费确实能看到省一笔钱。这等于逼着我们把以前没注意到的浪费给找出来并解决。
  • 管理提升: 这个申报过程,强迫我们建立一套更清晰的能源数据统计和管理流程。以前可能就是大概估摸着用多少,现在数据更准,管理也更有依据。对生产现场的管理要求也更高。
  • 意识增强: 不光是管理层,车间里的员工通过这回申报和整改,对节能减排的意识也提高不少。以前可能觉得无所谓的操作,现在也会多注意一下。

所以要问我含金量高不高?我觉得不能只盯着那个牌子本身值多少钱,或者能立刻带来多少订单、多少补贴。它的“含金量”更多体现在推动企业进行自我审视和改进的这个“实践过程”本身。 这个过程让我们发现问题,优化管理,实实在在地降低运营成本。从这个角度看,这个投入是值得的,含金量是体现在内部的、长远的效益上的。

如果你问我要不要去申报温州的零碳工厂,我的建议是:如果你确实想借这个机会,好好梳理一下自己工厂的能源使用情况,找出改进空间,提升一下内部管理,那这个申报过程本身就是有价值的,值得去做。 光是为拿个牌子装点门面,可能就会觉得投入的精力有点大。关键还是看出发点和怎么利用好这个申报的机会。

如果想要申报绿色工厂,可以联系王工:153 7298 4701(微信同步),进行具体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