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温州这边不是在搞那个“零碳工厂”嘛我们厂也掺和一下。一开始也没太当回事,就是听政策吹风,加上同行也有在弄的,就想着去解解。
我们先是去市里相关的网站上扒拉一下信息,下载些申报的文件看看。第一眼看过去,条条框框还真不少,有点懵。
这第一步,就得先把自己家底盘清楚。我们专门抽几 personen,开始翻旧账,查电费单、水费单、燃气费啥的,还得去车间问老师傅们,解设备能耗情况。主要是算算我们厂一年下来大概用多少能源,排多少二氧化碳,这个过程挺琐碎的,数据要对得上,不能瞎编。
摸清楚情况后,就得对着申报要求准备材料。这部分是真费劲。不仅要提供各种数据,还得写报告,说明我们是怎么节能的,以后打算怎么减碳。这期间,我们发现有些地方确实做得不比如有些老旧的照明灯具太耗电,有些管道保温做得不到位,还有些设备的待机能耗没注意过。
为达标,我们也就动起来:
整个过程就是一边准备材料,一边对照着要求进行内部整改,花不少时间和精力。
材料七七八八准备得差不多,就在指定的系统上提交申请。把一堆文件打包上传,各种证明、报告、计划书,弄得头昏脑胀的。提交完之后,心里有点小激动,又有点忐忑,然后就是等消息。
没过多久,还真有专家组上门来看。几位专家挺认真的,拿着我们的申报材料,在厂区里到处走到处看,从生产线到仓库,从设备运行到记录台账,问得非常细。我们就得全程陪着,解释我们的生产流程,回答他们关于能源使用、排放计算、改进措施等等的问题。这个环节还是有点紧张的,生怕哪个地方准备不到位。
总算是等来通知,说是通过评审,拿到那个零碳工厂的牌子。心里还是挺高兴的,毕竟团队一起折腾那么久,总算有个结果。
那么,这玩意的“含金量”到底高不高?我觉得得分两头说。
一方面,面子上的好处是有的。
但更重要的,我觉得是里子里的收获,这才是实践下来感受最深的。
所以要问我含金量高不高?我觉得不能只盯着那个牌子本身值多少钱,或者能立刻带来多少订单、多少补贴。它的“含金量”更多体现在推动企业进行自我审视和改进的这个“实践过程”本身。 这个过程让我们发现问题,优化管理,实实在在地降低运营成本。从这个角度看,这个投入是值得的,含金量是体现在内部的、长远的效益上的。
如果你问我要不要去申报温州的零碳工厂,我的建议是:如果你确实想借这个机会,好好梳理一下自己工厂的能源使用情况,找出改进空间,提升一下内部管理,那这个申报过程本身就是有价值的,值得去做。 光是为拿个牌子装点门面,可能就会觉得投入的精力有点大。关键还是看出发点和怎么利用好这个申报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