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总琢磨着给我们公司也搞个“绿色工厂”的省级牌子,听上去挺高大上的,而且好像还有点政策上的好处。一开始也就是听同行提了一嘴,说合肥这边对这个挺支持的,好像评上了还有奖励,心里就有点痒痒了。
说干就干,我就开始到处打听这事儿。先是上网扒拉官方文件,看了看那个《安徽省绿色工厂评价管理暂行办法》,条条框框写了不少。大概意思就是,你得是个正经在安徽注册的公司,得守法经营,不能有啥大的环保、安全事故案底。
光看文件有点虚,我就找了几个据说搞过这方面的朋友问了问,也找了些中介咨询机构聊了聊。这一聊才知道,这事儿真不是填个表那么简单。
要申报,得自己掂量掂量够不够格。这就得开始“自查”了。我们专门成立了个小团队,由我牵头,开始翻箱倒柜地对家底:
这一圈自查下来,真是把我累得够呛。发现我们虽然大方向没问题,但很多细节上做得不够很多数据记录也不规范、不连续。比如能源消耗,以前就是大概记个总数,没细分到具体设备和工序。
自查完,问题清单拉出来一大串。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得实打实地投入了:
第一是人力投入。 这段时间,我们那个小团队几乎是脱产在搞这个事。各个部门也得配合,提供数据、整理资料、接受访谈,占用了不少正常工作时间。
第二是整改投入。 这是真金白银。比如,有些老旧设备能耗高,为了达标,就得考虑更新换代;有些生产环节粉尘、噪音控制不到位,就得加装改进环保设施;能源计量器具不全或者精度不够,就得买新的装上。这笔钱算下来可不少。
第三是管理提升投入。 建立和完善管理体系也需要投入。比如请外部专家来给我们做培训,优化内部管理流程,建立更完善的记录和台账制度。这虽然花的钱可能没买设备多,但耗费的精力一点不少。
第四是第三方服务的投入(可选但往往必要)。 那个申报报告,要求挺高的,得有数据有分析有证据。我们自己写,老实说,有点吃力,而且格式、侧重点可能把握不后来我们还是找了个靠谱的第三方咨询公司来辅导,帮我们梳理材料、编写报告。这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等前面的短板都补得差不多了,材料也七七八八了,就到了最关键的一步:写那个《绿色工厂自评价报告》(或者第三方评价报告)。这个报告是核心,得把公司在用地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这几个方面做得好的地方都体现出来,用数据和事实说话。
我们是请第三方主笔,我们提供素材和配合。来来回回改了好几稿,把各种数据、图表、照片、证明文件都塞进去,搞得像本书那么厚。
报告弄还得按照区里或者市里的要求,把所有材料整理通过指定的系统或者渠道提交上去。提交完了也不是就完事了,还得等着审核,可能还会有专家现场评审。现场评审又是一轮考验,得准备好迎接提问和检查。
现在流程走得差不多了,结果还没最终出来。但要问我这事儿靠谱不靠谱,我觉得得分两方面看。
从拿补贴、拿荣誉的角度看: 这玩意儿确实有不确定性。投入了这么多,能不能评上,能拿到多少奖励,都不是板上钉钉的。而且就算评上了,那个奖励能不能覆盖掉我们的全部投入,也不好说。如果你单纯是为了那点奖励去搞,可能会失望。
但从提升企业自身的角度看: 我觉得挺“靠谱”的。通过这回申报,我们被迫对整个公司的管理和运营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梳理和提升。最明显的好处是:
我觉得只要企业是真心想往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走,这个申报过程本身就是一次很好的自我驱动和提升。就算没评上,或者奖励没达到预期,那些实实在在的内部改进也是值得的。前提是企业得有这个决心和实力去投入,这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能搞定的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