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就跟大家唠唠我们厂最近折腾的这个十堰市零碳工厂申报的事儿。正好是冲着2025年的名额去的,整个过程刚跑了一遍,热乎着,分享给有需要的兄弟们。
话说回来,一开始听到“零碳工厂”这词儿,我这心里头是有点打鼓的。听着就挺高大上,感觉离我们这种搞生产的有点远。但市里头文件下来了,说是鼓励搞,还有政策支持,老板也动心了,那就硬着头皮上呗。
这玩意儿不是你想报就能报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搞清楚自己厂子现在到底是个啥情况。说白了,就是得算算我们一年下来,生产过程中排了多少二氧化碳这些玩意儿。这叫啥来着?对,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一开始我们想自己弄,找了几个技术员对着文件研究,算那个二氧化碳当量(CO2e),公式倒是看明白了,但具体到我们厂那些设备、那些流程,怎么精确算,真是两眼一抹黑。
后来没办法,还是得找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我们找了家本地的咨询公司,让他们过来帮我们做这个评估。他们带着仪器,查记录,跑车间,折腾了好一阵子,给出了一个详细的报告。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我们厂在用电、还有一些老旧设备的能耗上,确实还有老大潜力可以挖。
报告出来了,问题也摆桌面上了。接下来就是开会,对着报告一条条过。哪些地方是排放大头?哪些地方能改?怎么改最划算?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吵吵嚷嚷的,总算是定下来一个减排的目标和具体的实施计划。
我们定的计划主要有这么几块:
这计划一定下来,就得赶紧行动。采购的去联系供应商,技术的去盯设备安装调试,那段时间,厂里是真忙。
改造不是一锤子买卖,效果怎么样,得看数据。从改造开始,我们就建立了一套监测系统。说白了,就是安排专人每天记录用电量、用水量、天然气用量这些关键数据,跟改造前对比,看效果明不明显。还得定期检查设备运行情况,确保节能措施能持续有效。
这些记录下来的数据,就是以后写报告、准备申报材料的基础。申报材料那可真是个体力活加脑力活。除了前面说的排放评估报告、减排计划、实施效果报告,还得准备一大堆企业资质证明、环评文件、能源审计报告等等。市里头要求咱就得准备一条都不能含糊。还得确保咱厂是合法经营,各种证照齐全,这是基本门槛。
对了,还有个事儿得提一下。就算我们使劲减排了,要做到完全的“零碳”,光靠自己厂里的改造可能还不够。报告里也提到了,剩下的那部分排放量,可能需要通过购买所谓的“碳信用”或者参与其他的减排项目来抵消掉。这块我们还在研究具体怎么操作最合适。
我们基本上把该做的都做了,该准备的材料也七七八八了。接下来就是按照市里面规定的流程,把所有材料整理正式提交申报。然后就是漫长的等待审核结果了。
心里头也没百分百的底,毕竟竞争也挺激烈的。但整个过程走下来,不管能不能评上,我们厂里上下对节能减排、绿色发展的认识确实提高了不少。而且通过这些改造,实打实地也降了些成本。长远看,这事儿肯定是对的。
这就是我们厂这回申报十堰市零碳工厂的大致过程,希望能给同样在琢磨这事儿的朋友们一点参考。过程是挺折腾,但干就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