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老有人问我,说咱们巴中搞这个零碳工厂市级申报,到底有啥实际好处?申请起来麻不麻烦,容易过不?这事儿我们厂去年刚弄过,今天正好得空,就跟大家唠唠我们自己走这趟流程的体会。
一开始我们厂也没太当回事,觉得这“零碳”听着就挺虚的,离我们这种搞生产的有点远。后来市里不是有政策引导嘛加上同行也有在提这个的,我们就琢磨着,要不也试试?主要是想着,万一弄成了,对厂子形象是不是有点提升?毕竟现在都讲究个绿色环保。
我们当时主要考虑这么几点:
决定要弄了,那就得行动起来。不是填个表那么简单,得拿出真东西。
第一步,摸家底。 我们先是请了第三方机构(也可以自己内部有能力的人搞)来厂里转了一圈,把我们所有的用能设备、生产环节都梳理了一遍,算算我们一年大概用多少电、多少煤(如果我们用的话)、多少天然气,对应的碳排放大概是多少。这一步挺关键,得知道自己现在是个啥水平。
第二步,定目标,找路子。 知道了自己的排放情况,就得定个减排目标。然后就是想办法怎么减。我们当时主要从几个方面入手:
第三步,收集整理材料。 干了这些活儿,不是嘴上说说就行的,得有证据。比如你设备改造的发票、合同,节能效果的测算报告,光伏发电的并网证明,内部的管理制度文件,能源消耗的统计报表等等。这些东西都得整理作为申报材料的一部分。
把前面那些工作做扎实了,准备好申报材料,就到了提交申报的环节。
要说容不容易过,我觉得,这得分情况看。
如果你前面那些减排、改造的工作都是实打实做的,数据也真实可信,材料准备得也比较齐全规范,那通过的可能性就比较大。 评审的专家也不是傻子,他们会看你的改造措施是不是真的有效,减排量是不是算得合理。我们当时提交上去后,还有专家来现场核查过,看了我们的设备改造情况,问了些生产和能耗管理的问题。
但如果你只是想随便填填表、做点表面文章就想拿牌子,那估计悬。 因为这事儿的核心还是要看你是不是真的在“零碳”或者“低碳”方面做了努力,取得了实际效果。
整个过程下来,要说麻烦,肯定是有点麻烦的。前期摸底、制定方案、实施改造、后期整理材料,都得投入人力物力。特别是改造,还得花钱。但要说难,我觉得只要是真心想做,一步一个脚印地去落实,技术上的难题倒不是特别大,很多成熟的技术和方案可以借鉴。
我们厂最终是评上了这个市级零碳工厂。好处嘛确实有那么几点:
我觉得搞这个巴中市零碳工厂申报,只要你不是为了投机取巧,而是真想借这个机会提升一下厂里的环保和节能水平,那还是值得去做的。过程虽然要费点劲,但对厂子长远发展肯定是有好处的。至于容不容易过,关键看你下的功夫到不到位了。
这就是我们厂当时申报的大概过程和一些体会,希望能给正在考虑这事儿的朋友们一点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