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总有人问我广安这边搞“零碳工厂”的事儿,还是国家级的,听着就挺高大上。一开始我也是一头雾水,这玩意儿到底要啥条件?咱们这儿的企业,能行吗?闲着也是闲着,我就自己上手去扒拉了一下,琢磨了半天,今天就跟大家唠唠我这过程和发现。
这事儿,不是拍脑袋就能干的。我第一步就是到处打听,上网查,看看国家层面有啥政策文件。你别说,信息还真不少,但都挺零散,而且很多都是大方向,具体到广安,或者说具体到一个厂子怎么弄,就得自己捋。
我发现,这“零碳工厂”不是说你喊个口号就行,得有实打实的东西。你这个厂子得是正儿八经注册的,合法经营,不能三天两头出点安全、环保的岔子,这是最起码的底线,一票否决那种。
然后,就是得拿出态度来。厂里的头头脑脑得真重视这事儿,不是为了赶时髦或者拿补贴(虽然可能有),而是真想往绿色低碳这方面发展。得有个明确的目标,比如计划多少年内实现“零碳”,打算怎么干,一步一步的规划得有。
光有态度和规划还不够,得看硬指标。我研究下来,这几个是跑不掉的:
我还发现一个事儿,很多时候,想评国家级的“零碳工厂”,你最好已经拿到过“绿色工厂”之类的称号。这就像打怪升级,得先过了前面的关卡。等于说,你得先证明自己在“绿色”方面已经做得很不错了。
了解了这些条件,再回头看咱们广安的企业。挑战不小。
是意识和决心。 这需要企业从上到下都真正转变观念,把绿色低碳当成长远发展的战略,而不是一阵风。这需要持续投入,不是一蹴而就的。
是技术和资金。 搞节能改造、上清洁能源、精细化管理排放数据,这些都需要技术支撑和不小的资金投入。对于一些传统行业或者中小企业来说,压力可能比较大。
再就是人才和管理。 你得有懂行的人来负责这事儿,能算得清账,能找到合适的减排路径,还得对接各种政策和标准。内部管理流程也得跟上。
不过话说回来,难归难,也不是完全没戏。现在国家政策导向很明确,地方政府肯定也会有相应的支持和引导。我打听到,有些地方已经开始对绿色工厂、零碳工厂有奖励或者补贴了。而且这事儿干成了,不光是响应国家号召,对企业自身形象、市场竞争力,甚至未来可能面临的碳税、碳交易啥的,都是有好处的。
所以我的看法是,可行,但不容易。得看企业自身的基础、决心和投入。对于那些本身底子好、管理规范、有长远眼光的企业,完全可以积极去争取。对于条件暂时还不太够的,也可以先把基础打比如先从节能降耗、申报个市级或省级的“绿色工厂”开始,一步一个脚印来。
我这一通实践摸索下来,感觉“零碳工厂”这事儿,方向是对的,但路还挺长。咱们广安的企业要参与进去,得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把基本功练扎实了才行。这玩意儿,真不是填个表那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