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好几个搞实业的朋友跑来问我,说现在国家不是在大力推“双碳”嘛听说搞个“零碳工厂”有不少好处,特别是申报国家级的,想知道咱们绵阳这边具体有啥优惠政策。正好我自己前段时间也帮着琢磨过这事儿,今天就跟大家唠唠我打听和摸索的过程。
我也是两眼一抹黑。就听各种新闻里说,国家层面在大力支持,各地也都在出政策。但具体到绵阳,针对“国家级”零碳工厂申报,到底有啥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或者便利,网上的信息挺零碎,官方文件又太多太杂,看得头大。
第一步:先摸清“零碳工厂”是个啥玩意儿。
这概念听着挺高大上,我先自己查了查,简单理解就是工厂通过技术改造、用清洁能源、搞循环利用这些招数,让整个生产活动算下来碳排放等于零。不光是环保,还能提升企业形象,听说对出口、对吸引投资都有帮助。
第二步:找政策,从大方向入手。
我知道这种事儿肯定得跟着国家大政方针走。所以先看了看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这些部委有没有发布相关的指导意见或者规划。确实有,都是些方向性的东西,鼓励绿色制造,推动能源转型啥的。
第三步:聚焦四川省和绵阳市。
国家有方向,地方得落地。我就开始扒拉四川省的政策文件,看有没有专门针对绿色工厂、零碳工厂的扶持办法。还真找到一些,比如提到对搞绿色低碳优势产业的,在用能方面可能有补贴,省里会按市(州)实际出的钱给一部分支持,好像最高能到几千万,但这说的是“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零碳工厂算不算,怎么算,得具体看。
然后就是咱们绵阳本地的政策了。我跑了几个相关的部门去打听,比如发改、经信这些。专门针对“国家级零碳工厂”申报的“打包”优惠政策清单,我当时没找到一个特别清晰、现成的文件。工作人员解释说,这事儿比较新,而且国家级的标准和流程本身也在不断完善中。
第四步:看案例,找线索。
我就想,绵阳有没有已经搞成的例子?你别说,还真有。就是那个京东方(BOE)在绵阳搞的那个柔性屏生产线,号称是国内显示行业的第一个“零碳工厂”。前段时间还搞了活动,请了不少人去参观。我就琢磨,他们能搞成,肯定是有政策支持的。虽然具体拿了多少补贴、享受了哪些便利,人家不可能对外细说,但这至少证明了路子是通的。
跑了一圈下来,我大概搞明白了这么几件事儿:
总结一下我的实践感受:
想在绵阳申报国家级零碳工厂,别指望有一个现成的“大礼包”等着你。更现实的做法是,先把自身的基础打认真研究国家级的标准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然后,拿着你的方案,积极主动地去跟政府相关部门沟通,看看你的项目能纳入哪些已有的支持计划里,比如技术创新、节能减排、绿色制造等专项资金或政策通道。京东方那个例子就是个很好的信号,说明绵阳市对这事儿是支持的,有资源可以争取。
这事儿,政策在不断变化,我的经验也是基于前段时间的摸索。建议真想干的朋友,还是要勤快点,多跑跑,多问问,最新的信息肯定在主管部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