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们儿几个最近老问我,说阿拉善盟那边搞那个“绿色工厂”的报告,到底有啥用,难不难弄。正好我前段时间刚折腾完这事儿,今天就跟大家唠唠我的实际经历。
我也没太当回事儿。
就是听吹风,说现在国家提倡这个,对企业形象可能还有点政策上的小甜头。我们厂子不大不小,在阿拉善这边,寻思着总得跟上形势不是?万一以后有啥硬性要求,早弄早省心。
第一步:摸情况,看要求。
我先是自己上网扒拉了些资料,看工信部那些文件,看得头昏脑胀。后来干脆找了盟里相关部门问了问,才算搞明白大概要简单说,就是要证明你这厂子在用地、用料、生产过程、废物处理、能源消耗这几块,都挺“绿色”的,污染少、浪费少。
第二步:对标自查,找差距。
拿着那些标准,我就开始一条条对着自己厂子看。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这边能耗记录不全,那边废物去向说不清,生产线上有些老旧设备也确实吵得慌、效率低。这一步挺关键,但也挺打击人的,发现自己原来这么多地方不达标。
第三步:下力气整改。
知道差在哪儿了,就得改。这也是最花钱、最费劲的地方。我们是:
这中间,为了跑手续、找服务商,真是没少跑腿,阿拉善这边地方大,有时候去个部门得大半天。
第四步:编报告,交材料。
等前面这些都弄得差不多了,就开始憋那个报告。按照要求,把厂区规划、能源使用、资源利用、环境排放啥的一项项写清楚,还得附上一大堆证明材料,比如环评报告、能耗审计报告(如果做过的话)、各种记录台账等等。写这个报告,我感觉像是把自己厂子翻了个底朝天,里里外外都得说明白。
第五步:提交等待,可能还有现场核查。
材料交上去之后,就是等消息。我们这边还过了一段时间有专家来看了现场,问了些问题,看了看我们整改的地方和记录。这个过程还算顺利,没太刁难人,主要是看你是不是真做了工作。
说说好处,我个人的体会:
至于容不容易过嘛……
我跟你不轻松。
主要看你基础怎么样,还有就是肯不肯投入。如果你厂子本身管理就比较规范,设备也比较新,那可能就是整理材料的事儿。但像我们这样,需要实打实投入改造的,那过程肯定辛苦,花钱是少不了的。
关键在于,你是不是真心想搞,是不是真的去做了改进。如果只是想搞个牌子应付一下,材料作假,那估计够呛,现场一看就露馅。审核还是挺认真的,至少我们遇到的专家是这样。
我的感觉是: 这个事儿,对企业长远发展是有好处的,虽然过程有点折腾,甚至要花不少钱,但确实能提升管理水平,降低点运营成本,还能顺应大趋势。如果你下定决心要弄,那就扎扎实实地干,把基础工作做好了,通过的可能性还是挺大的。至少在阿拉善盟这边,我感觉只要你真做了,流程上不会有太多幺蛾子。
就这些,算是我自己的一点实践记录,希望能给想搞这事儿的兄弟们一点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