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厂里头在琢磨个事儿,就是那个“国家级绿色工厂”的牌子。听说宜昌这边挺重视这个,目标是到2025年要搞出点名堂来。正好我们厂也寻思着是不是得跟上形势,我就主动去了解了下,想着实践一把,看看这国家级的标准到底是啥样的,我们够不够格。
我也是两眼一抹黑。就听开会的时候提了一嘴,说要搞什么“新型工业化”,绿色发展是重点。我就想,这“绿色工厂”具体是啥标准?我先是在内部打听了一圈,问了问技术部门和管环保的同事,大家好像也都是大概知道个方向,具体到2025年的国家级标准,细节上都说不太清。
没办法,只能自己动手了。我去找了些官方的文件来看,虽然网上信息多,但很多都零零碎碎的。找了好一阵子,总算弄到了些像是评价标准或者指南之类的东西。厚厚的一沓,看着就头大。
拿到标准,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坐下来,一条一条地对着看。这标准可真细致,不是随便说说的。它分了好几大块:
看完这些,我第一感觉就是,这事儿不简单。不是填几张表,喊几句口号就行的。得实打实地去做改进。
按照要求,第一步是“自评价”。说白了,就是自己先给自己打分,看看离标准差多远。我就拉着几个部门的同事一起,开始一项项地对。这个过程真是折腾。
比如说能源消耗,数据得到处找,生产记录、电费单子、煤耗记录(如果我们用煤的话),得整理好几年,算出单位产品能耗。还有那个清洁生产,我们做了哪些改造,效果怎么样,得有报告有数据支撑。废弃物处理也是,拉了多少,怎么处理的,有没有符合标准的记录,都得翻出来。
最麻烦的是发现差距。比如标准要求某个排放指标要达到某个先进值,我们一对照,发现只满足了基本要求,离先进还差一截。还有原材料这块,有些供应商提供的材料,我们以前没太关注它的“绿色”属性,现在要追溯起来,挺费劲。
自评完了,心里大概有数了,知道哪些是强项,哪些是短板。按流程,还得请“第三方评价机构”来现场看。这就意味着,光自己说好没用,得经得起专业人士的检查。
所以我们得赶紧整改。能耗高的设备,得考虑更新换代;管理流程不完善的,得赶紧建章立制;环保措施不到位的,得加紧投入改造。这每一项都是要花钱、花时间的。想着2025年这个目标,时间挺紧的。
而且请第三方机构也是要成本的。我还得去了解哪些机构有资质,人家评价的流程是啥样的,得提前准备好各种证明材料,到时候配合人家现场检查。
搞到我感觉申报这个国家级绿色工厂,真不是个轻松活儿。它逼着你从头到脚审视自己厂里的方方面面,从硬件设备到管理理念,都得往“绿色”上靠。
虽然过程挺折腾人,但我觉得这方向是对的。长远看,节能降耗、减少排放,对企业自己也是有好处的,降低成本,提升形象。而且宜昌这边政策也在推,早点行动总比晚点
至于2025年的具体标准会不会有微调,现在还不好说,但大方向肯定是越来越严。我们现在就是摸着石头过河,先把基础打对着现有最严格的标准去努力。希望能赶在2025年前,把这块牌子拿到手。 这过程,真是实践出真知,也逼着自己和厂子一起进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