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今天跟大家唠唠我们厂子搞那个乐山市零碳工厂省级申报的事儿。最近不是老提什么“碳达峰”、“碳中和”嘛风吹得挺大,我们老板也动了心思,说看看能不能也弄个“零碳工厂”的牌子,一是响应政策,二是说不定以后还有点好处,比如提升点形象,或者拿点补贴啥的。这事儿就落到我头上了,让我去摸索摸索。
一开始真有点懵,啥叫“零碳工厂”?咋申报?完全没头绪。我就先上网扒拉信息,看了看省里市里的一些文件通知,大概知道了是个啥方向。又问了问高新区那边,因为听说他们在搞近零碳排放园区试点,想着他们应该懂得多点。打听了一圈,感觉这事儿不是填个表那么简单,得实打实地干活。
决定要干之后,第一步就是成立个内部小队伍。光靠我一个人肯定不行,得拉上生产的、搞设备的、管行政后勤的、还有财务的,大家一起来。不然那些数据、那些记录,我上哪儿找去?
然后就是最头疼的环节:扒数据,算家底。这可真是个力气活!
这一步,真是把我们厂里里外外翻了个底朝天。各种报表、台账、记录,堆得跟小山似的。各个部门也是被我催得够呛,来来回回核对数据,那段时间,真是感觉头都大了。
数据收集得差不多了,下一步就是算碳排放总量。这个更专业了,我们自己弄不明白,找了些官方的指导文件,还有一些计算工具,对着公式一条条算。中间很多细节搞不懂,还专门去请教了外面的专家,也花了一笔咨询费。这才把我们厂一年到底排了多少“碳”给大致算清楚了。
算出总量还不算完,关键是怎么减排。你得有实实在在的行动计划,告诉评审的人,你打算怎么把碳排放降下来,奔着“零碳”去。我们就开了好几次会,讨论能做
这些计划不是嘴上说说,得形成详细的方案,要有技术路线,要有预计投入,要有减排效果的测算。这又是一堆文件活儿。
就是把所有这些东西,包括我们的基本情况、碳排放核算报告、减排措施计划、各种证明材料,整理成厚厚的一本申报材料。反复修改了好几遍,生怕哪里不符合要求,被打了回来。
材料交上去之后,就是等消息了。中间可能还会有专家来现场核查,看看你说的是不是真的,做的到不到位。我们也在积极准备,把厂区环境、设备台账、运行记录都弄得清清楚楚。
现在你问我这事儿“靠谱吗”?我觉得得分两头说。
从投入来看,确实不小。人力、时间、精力,还有实打实的资金投入(咨询费、可能的设备改造费)。绝对不是轻松能搞定的。
但从长远看,我觉得还是值得的。
第一,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对我们厂的一次全面体检。逼着我们去了解自己的能源消耗情况,去发现管理上的漏洞和浪费点。就算没评上,把这些问题找出来,想办法改进,对降低成本也是有好处的。
第二,现在国家政策导向就是绿色低碳。早点行动,跟上形势,总比后面被动挨打要以后说不定对高耗能、高排放的企业限制会越来越多,早点转型早主动。
第三,如果真能拿到这个“零碳工厂”的牌子,对企业形象、市场竞争力肯定是有提升的。现在很多下游客户,特别是做出口的,也开始关注供应链的碳排放了。
至于乐山市这边搞这个申报,我觉得政府是挺支持的,毕竟他们也有近零碳园区试点的任务。过程中遇到问题去咨询,相关部门还是比较耐心解答的。流程规范要求也挺严格,不是随随便便就能通过的。
我的实践感受是:乐山市零碳工厂省级申报这事儿,想干成,投入肯定少不了,过程也挺折腾人。但方向是对的,对企业长远发展有益。靠不靠谱,关键看企业自己是不是真心想干,愿意投入资源去做。 如果只是想投机取巧弄个名头,那多半是搞不成的,也别浪费那个精力了。我们反正还在等最终结果,希望能有个好消息。今天就先分享这么多,希望能给有类似想法的朋友一点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