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大家唠唠舟山这边搞那个“零碳工厂”报告的事儿,特别是冲着2025年这个目标,我是怎么一步步把它弄下来的。这玩意儿最近挺火,尤其浙江这边政策也推得紧,咱厂子也不能落下不是?所以我就亲手操办了这事儿,记录一下过程,给大家分享分享。
一开始接到任务,有点懵。
“零碳工厂”,听着就高大上,但具体咋操作,特别是要形成一份像样的报告,心里真没底。2025年这个时间点也挺明确,不是随便搞搞就行的。
我这人做事,习惯先弄清楚来龙去脉。我就先去网上扒拉,又找了些省里市里的文件来看,特别是那个《浙江省零碳(近零碳)工厂培育建设方案(2025—2027年)》之类的,得知道官方的要求是啥?大概意思就是要工厂想办法节能减排,多用清洁能源,搞循环利用,反正就是让工厂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最好是零排放。
知道了大方向,就得看咱自己厂子的情况了。这一步最实在,也最累人。我先是把厂里过去一两年的电费单、水费单、天然气或者其他燃料的消耗记录全都翻了出来,整理了一遍。这还不算完,还得盘算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排放,比如锅炉烧了多少、生产线上设备用了多少电、运输车辆跑了多少路烧了多少油、甚至员工通勤都得估算一下。
这一步,要是厂子大、流程复杂,自己弄挺费劲的。数据零散,统计口径也得统一。当时我们有些地方数据不全,还真请了外面的师傅来帮忙核算了一下,确保数据靠谱点。
家底摸清了,手里有了数据,心里大概就有数了。接下来就是对着2025年的目标,看咱能做点不能瞎定,得结合实际。
我们开了好几次会,把生产、技术、设备、采购的人都叫到一起合计。主要琢磨这几个方向:
我们根据这些讨论,定了一个分阶段的目标和具体的实施计划,明确到哪年哪月要完成哪个改造项目,预期能减少多少排放。
计划定了,就得执行。该换设备的换设备,该上光伏的上光伏,该调整工艺的调整工艺。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得持续投入。
关键是,干了活得有记录,有监测。我专门弄了个表格,定期(比如每个月)更新能源消耗数据、主要产品的产量、废弃物产生量等关键指标。装了能耗监测系统的,数据就更方便了。这样才能动态跟踪进展,看实施的措施效果怎么样,跟目标有没有偏离,需不需要调整计划。
等到相关的改造做得差不多了,数据也积累了一些,就可以开始动手写这个报告了。这个报告,我觉得不能写得太虚,得实实在在。
我当时写的报告,大致包含这么几块:
就是简单说说厂子是干嘛的,规模多大,主要产品是在哪儿。
这部分是核心。要把之前摸家底算出来的数据放上去,说明核算的范围(是只算厂区内,还是包括上下游?)、用的什么标准或方法、具体的排放数据是多少(最好分范围一、范围二、范围三来说,虽然有点术语,但比较清楚)。得有个基准年的数据,比如2023年或者2024年的。
明确咱厂子奔着2025年要达到的“零碳”或“近零碳”目标具体是然后详细列出为达到这个目标,都规划了哪些减排措施,就是前面第三步定的那些计划。
这部分是展示成果的。写清楚已经完成了哪些改造项目,比如上了多少光伏、换了多少节能灯、优化了什么工艺,最好能用数据说明这些行动带来了多少碳减排量,比如节了多少电,相当于减排多少吨二氧化碳。
说说接下来到2025年还有哪些计划要完成,以及为了保证目标实现,厂里有什么管理制度、人员配置、资金投入等方面的保障。
说明一下厂里是怎么持续监测碳排放数据的,多久会出一次内部的评估报告,确保这个事是持续在做的。
把这些内容整理文字尽量朴实点,数据图表清晰点,逻辑顺畅点,一份报告的架子就出来了。 可能还需要根据具体的申报要求或者评审要求再做些调整。但就是这么个流程。
整个过程下来,感觉就是:这事儿不轻松,得细致,得坚持。 但做下来,看着厂子能耗降了,成本也可能跟着降,还响应了国家号召,为舟山的环境出份力,心里还是挺实在的。希望我这点实践记录,能给有需要的朋友一点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