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今天跟大家唠唠我们厂子在荣昌这边搞那个“零碳工厂”省级申报的事儿。最近总有人问我,说老王,你们搞这个到底值不值?含金量高不高?这事儿,还真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明白的,我今天就从头到尾,把我们自己跑这摊子事的经历给大伙儿捋一遍。
起初,我们也没太把这“零碳工厂”当回事。听着挺高大上,但感觉离我们这种搞生产的有点远。区里头开会老提这事儿,说这是趋势,以后环保要求越来越严,早做准备有好处。再加上有些合作的大客户也开始问我们环保方面的情况,我们就琢磨着,是不是也得跟上趟儿。
一开始主要还是想着,万一以后有啥政策优惠?或者对企业形象好点,出去谈生意脸上也有光不是?反正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决定去了解了解具体怎么弄。
第一步就是找资料,问人。我们先是去区里的相关部门打听,人家给了些文件和方向。然后又上网扒拉,看别的厂子是怎么搞的。这玩意儿真挺复杂的,一堆标准、一堆要求。
关键是要算清楚自己的“碳家底”。 这可是个大工程。我们得把过去几年的用电量、用水量、烧煤烧气的量、原材料运输、员工通勤、废弃物处理等等,能产生碳排放的环节,都得找出来,还得算清楚具体排了多少。这可不是拍脑袋就能出的数,我们专门成立了个小组,几个人花了小一个月,翻记录、查台账、到处核对数据,头都大了。
算清楚了家底,下一步就是看怎么减排了。文件上要求得有实际行动,不能光喊口号。
这些事儿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可都是要花钱、花时间的。设备改造要钱,装光伏要钱,还得组织人去落实这些制度,挺折腾。
等这些基础工作做得差不多了,就开始准备申报材料。那材料厚的,跟本书似的。要把你做了怎么做的,效果怎么样,未来的计划是什么,都写得清清楚楚,还得有各种数据、照片、证明文件支撑。
我们是请了外面的咨询机构帮着一起弄的,不然光靠自己,很多标准和格式要求都搞不明白。反反复复修改了好几遍,才把最终的材料整理出来,提交上去。
提交之后也不是就完事了,还得等专家评审,可能还会有现场核查。我们当时就来了好几拨人,看现场、查记录、问问题,搞得挺紧张。
现在要说这“含金量”到底高不高,我得掰开了说。
看得见的好处:
看不见的好处:
但是,也得看到难处:
你要问我荣昌区这个省级零碳工厂申报含金量高不高?我觉得,不能光看那个牌子本身,更要看你为拿这个牌子付出的过程和带来的实际改变。
如果你只是想混个名头,那可能觉得折腾半天不值当。但如果你是真心想把企业往绿色、低碳方向发展,那这个申报过程,是推着你往前走的一个好机会。它逼着你去了解自己的排放情况,逼着你去采取减排措施,逼着你去提升管理水平。
我的看法是,这个“含金量”主要体现在它推动企业转型的价值上。 对我们厂来说,虽然过程挺辛苦,但回头看看,厂子确实更规范了,成本也实实在在降了些,长远看,这事儿我们觉得还是做对了。至于那个牌子,算是对我们努力的一个肯定。
好了,今天就先唠叨这么多,希望能给正在考虑或者正在搞这个申报的朋友们一点参考。都是自己一步步走过来的体会,不一定都对,大家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