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老琢磨我们厂子在鼓楼区搞的那个市级零碳工厂申报的事儿,不少朋友也来问我,说这玩意儿到底值不值得费劲去弄,弄了有啥实实在在的好处。正好我前段时间刚把这事儿跑完,今天就跟大家唠唠我的实践过程和感受。
我也是听别人说的。现在不是到处都在讲什么“绿色发展”、“碳达峰”、“碳中和”嘛感觉挺高大上的,离我们这种搞生产的好像有点远。后来区里好像有风声,说鼓励企业搞这个零碳工厂,还有市级的认证。当时我就在想,这玩意儿是不是就是个名头,还是真有点用处?毕竟我们厂子规模不大不小,每天开工生产,成本抓得紧,要是搞这个投入太大,回报又不明显,那可就得不偿失了。
心里有疑问,我就开始行动了。第一步,就是去打听。 我先是找了几个同行聊了聊,看看他们有没有搞这个的,了解下情况。有的说正在观望,有的说已经开始准备了。然后,我就厚着脸皮去区里的相关部门,比如工信、环保这些地方去问了问政策细节。工作人员态度还挺给了我一些文件资料,大概讲了申报的条件、流程和一些可能的扶持。
仔细研究了下材料,又结合打听来的消息,我大概梳理了几个点:
琢磨来琢磨去,我觉得这事儿可以干。主要原因是我们厂子本来就有一些设备老化,也打算做点节能改造,正好可以借着申报这个机会,系统地规划一下,还能争取点政策支持,一举两得。 再说了,环保是大趋势,早晚都得面对,早点行动总比被动挨打强。
下定决心后,就开始具体操作了:
是内部盘点。 我们成立了个小团队,由我牵头,把厂里能源使用情况、生产流程、碳排放现状等等,里里外外摸了个底朝天。这一步挺费劲的,数据收集、核算搞了好长时间,才大概弄清楚自己的家底。
接着是对照标准找差距。 拿着市里的申报要求,一条条对比,看我们哪些地方做得还行,哪些地方差距很大,需要重点改进。比如用能设备效率低、生产工艺有优化空间、废弃物回收利用不够好等等。
然后就是制定方案和实施改造。 根据找出的差距,我们制定了一个改造计划。这块投入是实打实的,我们更换了一批老旧的电机,优化了空压机系统,车间照明也换成了LED灯,还加强了生产过程中的能耗监控。这期间,为了确保方案可行,也请了些专家来指导了一下。
最麻烦的是准备申报材料。 那真是厚厚的一摞,各种报告、数据表、证明文件、改造前后的对比分析等等,要求特别细。我们团队几个人加班加点弄了好一阵子,还得跑不同的部门盖章、确认,确实挺磨人的。
一步,提交材料,等着评审。 材料交上去之后,心里还是有点忐忑。后来还有专家来现场核查,问了不少问题,看了我们的改造情况和管理记录。整个过程大概持续了大半年。
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前段时间通知下来,我们厂通过了市级零碳工厂的评定。牌子拿到手,心里还是挺高兴的。
要说具体的好处,我感觉主要有这么几方面:
你要问我鼓楼区这个市级零碳工厂值不值得申报?我个人的实践感受是:值得。
但这事儿得分情况看。 如果你的企业像我们一样,本来就有转型升级、节能降耗的需求,或者你的客户、市场对环保有明确要求,那我觉得应该积极去争取。虽然过程会比较辛苦,需要投入人力物力,但申报过程本身就是一次对企业内部管理的梳理和提升,拿到的认证也能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和潜在的机会。
如果你的企业目前基础比较薄弱,或者暂时没有这方面的规划和投入打算,那可能得慎重考虑下成本和效益。毕竟这不是填个表就能拿到的,需要实打实的改进和投入。
反正,我的经历就是这样,希望能给正在犹豫的朋友们一点参考。